位于中国东部的温州市一向被视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这里所生产的打火机和眼镜数量超过世界任何地区。因此,在一些人眼中,有关近几周多家工厂老板“跑路”、拖欠工人工资并留下巨额债务的报道,正是中国经济的不祥之兆。

全球对中国廉价出口品的需求日益放缓,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加上债务水平高得难以持续,共同压垮了中国最精明的一些企业主。三周前,有位欠债超过4亿元人民币(合6300万美元)的温州鞋厂老板自杀身亡,构成了一场悲剧。据官方媒体报道,还有90多个老板选择了跑路。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的波动经常被视为全球经济健康状况的指示器——在一些悲观投资者看来,温州问题是中国经济即将迎来硬着陆的迹象。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可能再度衰退之际,这让全球经济前景黯淡。

实际上,短期内温州的问题不至于引发全国经济崩溃;大多数分析人士相信,中国经济未来几个月会逐渐放缓,仅此而已。

但温州的事态的确表明中国迎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温州发生的事情标志着中国当前的模式正走向尽头,”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经济学家黄益平(Huang Yiping)在谈到中国出口导向、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时表示。“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成功是建立在廉价资本、廉价劳动力、廉价能源及土地的基础之上的;但如今,这种模式已造成了严重的不平衡和效率低下,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种变化不仅会对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居民造成影响。过去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0%的增长率,使几亿人脱贫。

这一变化也预示中国将迎来一场结构性变化,会影响到长期以来对中国产品越来越便宜习以为常的西方企业和消费者。此外,这一变化将冲击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商,这些经济体日益依赖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来推动自身的投资和建设繁荣,而这种繁荣正呈现出力竭的迹象。

中国的经济奇迹发端于1978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给予农民有限的产权,并允许他们在完成国家配额之后,出售自己生产的任何产品。此举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飞速提升。随后中国又开展更多改革,鼓励大规模人口流动、工业化以及对制造业进行投资——而制造业逐渐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名声。

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人均收入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平均水平低30%。如今,中国人均收入已超过4000美元,达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平均水平的3倍。

不可战胜的“中国价格”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买家,但它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无止境地供应廉价顺从的劳动力、实际上免费的土地、国有银行提供的低价便利信贷、以及受到严重抑制的投入成本(如电力和用水)。

但随着近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水准显著提升,日益占据主流的观点是,上述公式不但不可持续,而且还引发了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平等迅速加剧等严重问题。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立克(Robert Zoellick)表示:“拉动中国疾速增长的因素正逐渐消退:资源已基本从农业转移到了工业;随着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供养退休者的工作人数不断减少;生产率增速逐渐下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