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香港區議會選舉的一大特色,就是候選人「專職化」的趨勢。以2003年為例,全職議員及政治工作類別的候選人,佔總體候選人數目的39.9%,但從表一可見,到了2007年,有關比例進一步上升,達到41.4%。

那麼今屆的情况又如何﹖答案更是驚人,有關數字已經由過往的四成,升至如今的五成,50.3%﹗

這特色不單止見於候選人,如果再看當選者的情况,那就更加突出。以2003年為例,那是51.1%,但從表一可見,到了2007年,有關比例進一步上升,由過往的五成,升至近六成,59.3%。

再不是業餘玩票性質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今天區議會的工作已經漸漸變成一種專職,再不是十多二十年前業餘玩票性質。區議員即使不是全職,很多也是從事議員助理、地區幹事、社工、工會幹事、政策研究員等,筆者把之統稱為政治工作的崗位。這些崗位的工作性質、服務對象,以至career path,都與區議員密切相關,因此存在協同效應。

造成這種趨勢,我相信部分原因是由於社區內政黨間的競爭已經日趨激烈,業餘的從政者根本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兼顧,與那些日夜在區內「打躉」的全職議員及從政人士比併,因此出現了一個汰弱留強、專職取代業餘的過程。

80年代,地方行政和區議會剛起步,當時港英政府還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平台,讓一群有志從政的專業人士作為踏腳石,小試牛刀,但到了今天,專業人士在區議會中已經成了稀有動物,從表一可見,數目買少見少,到今屆只佔候選人不足一成。

當然,專職化也有其好處,起碼有助提高議員的投入,心無旁騖,改善服務質素。

如果這個理論正確,那麼擁有較多專職候選人的政黨,在區議會選舉的表現當然會較好,較易贏得議席。事實上又如何呢?

從表二及表三可見,今屆民建聯、工聯會、民主黨、民協、新民主同盟5個政黨所派出的參選者,六成以上都屬於前述的專職候選人,由63.4%至100%不等,而這5個政黨都被視為區議會選舉的強手。相反,公民黨、社民連、人民力量、自由黨、新民黨所派出的參選者,只有三成以至低至兩成屬於這類,由21.7%至36.6%不等,而它們的選情也毫不樂觀。

在芸芸眾多民主派政黨中,公民黨一向背景和形象中產,標榜清流黨、君子黨。在該黨的候選人中,亦真的不乏學歷、條件優厚的政壇新人類,專業人士竟高達26.8%,為各黨之冠,而且差距明顯。但其實這個數字,比起公民黨上屆的36.6%,已經有所下降。

過去20年,建制派政黨的一套地區工作模式,例如要搞地區活動、要拉攏地區內的樁腳、要做一些社區服務,甚至要為地區居民提供一些「着數」如晚宴和旅行團等,都為知識分子和一些中產階級所不屑,民建聯更被視為當中的表表者。

「派着數」式地區工作

雖然,民主黨早年因核心人士都是來自大學畢業的精英,所以對類似「派着數」式地區工作甚為抗拒,但經過多年實戰,想法已有很大改變。至於另一民主派政團民協,更是這類工作的表表者。影響所及,亦令他們的區議員團隊,慢慢向專職的角式轉型,從表三中清楚可見。

當中只有公民黨,他們對前述傳統政黨的地區工作模式並不認同,反而鍾情民主、法治等教育市民工作。其參選團隊的陣容,也與各大政團迥異,但正如前述,到了今屆,該黨候選人專業人士的比例已經有所下降。究竟長遠來說,公民黨能否在區議會選舉中立足﹖「外傭居港權」和「港珠澳大橋環評司法覆核」兩宗官司對該黨選情的衝擊有多大?相信這是今次區選的焦點之一。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