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威尼斯揚威,各大報章頭條也說為港爭光,滿心歡喜,香港電影業仍然一息尚存,可惜香港金像獎年年說努力,年年也是如此。到底香港影視媒體一路走來,到底為何成功,又因何失敗,原來既是大環境的時移勢易,也是人心不古,陶傑與甘國亮,活躍於媒體多年,以多年業內經驗,細說從頭,也找出當中路徑。

未來香港影視業的去向?原來最須要撫心自問,答案永遠只存在於自己腦中。

媽姐的地下情意結

T: 我的媽姐帶我去看靚次伯、余麗珍,原來這些媽姐情迷任劍輝,十個有九個也是女同志。媽姐最大動力便是女同志,那條村盛產這種關係,而那又是一種意識。因為當時保守,但大家又不敢有行動,性格逐漸扭曲,但十分講情義。

K: 六四年有過一部粵語片,由吳回導演,紫羅蓮及小燕飛主演的「自梳女」,在一九九七年,有張之亮導演的「自梳」,由劉家玲及楊采妮主演,是講述她們在社會低 層奮鬥,努力工作的故事。如果以媽姐談女同性戀的,有一九九零年出品的電影「雙鐲」,由劉小慧及陳德容主演,近年則是王穎執導,由李冰冰及全智賢演出的 「雪花秘扇」,不過大膽很多了,兩人接吻也可以了。

T: 而最遲的媽姐形象該是尤芷韻飾演的油紙遮,在「歡樂今宵」的「多咀街」環節,藝員們扮演不同城中人物,主要是拿社會議題等來開玩笑。

K: 而回到今次由許鞍華執導的「桃姐」,有賴劉德華押上很大的注碼,因為他在大陸仍然站得住腳,出面向老闆保證,才會有資金開拍,而投資者于冬也全部資金如期到位;除此之外,假設他本來收十元,現在收兩元,甚至不收,換個角度,也讓製作成本大大下降。

但試想像葉德嫻沒有得獎,又從何說得上是揚威呢?因為在威尼斯,除了她獲獎外,導演及電影也空手而回。如果今次連這個獎也拿不到,香港政府也沒有話說,周 刊也沒有機會拿葉德嫻的舊聞來再炒作了。不過無論如何,投資電影從來沒有必勝的把握,既然如此,為何不選擇有意義的題材呢?

王晶的快樂年代

T: 我擔心八十、九十後,沒有品味及記憶去欣賞如「桃姐」這類型的電影呢?

K: 其實只有在香港,以探討生活為題材的電影才不會受到廣泛歡迎。

如早年被不少人低貶的王晶便是很好的例子,但他當時年產約十套電影,多產賣座,三、四千萬票房是平常事。當時所有人,包括不少藝術電影的明星也參與其中,張曼玉,葉德嫻,鄭裕玲,鞏俐及周星馳,透過他的電影也賺了不少錢。現在的問題是連那種日子也沒有了。

T: 看來不要罵他,現在是求王晶而不得。有王晶給大家罵,大家也有工開。之後,還可有黃晶、陳晶、張晶,王晶原來是非常重要的試金石來的。

K: 昨夜,與朋友討論最近上演的「蝦仔爹哋」舞台劇好不好看。當年,「歡樂今宵」大部份人也晚晚追看,但卻不願意承認曾收看這節目。

T: 當時,讀英文書院的學生以不看這類節目為榮。

K:現在連這種通俗趣劇也沒有了。「蝦仔爹哋」的舞台劇運用了現在流行明星歌手,保證了上座率,同時也說明大家覺得必須要包容這些東西,因為,無論如何這也是集體回憶。

T: 如何低俗也好,現在已變成寶了,因為這些現在也沒有了。

K: 我想主要是開心,原來這些東西還能令香港人開心,我不是要追贈無綫電視總經理梁淑怡,不過她栽培出來的十兄弟,既能造就出一個王晶,一個譚家明,她還懂得起用許鞍華拍「奇趣錄」這種紀錄片,這才算是一個多元、百花齊放的家庭。

T: 我特別記得譚家明「七女性」,還有你提及的「奇趣錄」,雖然是紀錄片,不過採用了十分戲劇性的手法,非常破格。

K: 而當時不只電視,電影公司也會給與他們發揮空間,如桂治洪也有不停開拍另類電影的機會。

T: 他的是 Cult Movie,很實驗性的。

K: 其實這也是一個意外。當時電影通常也在片廠內搭景拍攝,而大製片家承認你是大師的,才會分配片廠給你。李翰祥、張徹佔據了十個大片廠,無論是否開拍,也搭 起所有場景。就算空出一個片廠,也會給與其他導演,桂治洪這類導演就不用多想了。他靈機一動,直接在街頭取景。他從來沒有表示自己不愛在片廠拍攝,只是其 他人冤枉他在拍實驗電影,其實他在面對如此環境下,積極走出自己的路。

T: 他的「香港奇案之臨村大血案」及「老爺車謀殺案」非常厲害,特別是淋火水一幕真是效果迫人,那全是實景來的。不過在日本也有類似例子,因為日本戰後,製作 成本有限,小津安二郎最初便是因為沒有足夠菲林可用,所以預先彩排多次,然後一氣呵成拍出來,長鏡頭的小津特色便是這樣來的了。

K: 大師成名後,自然有本錢可以談昔日往事,但那些仍為口奔波的,便不會談了,自己踢爆了,就連下一次的機會也沒有。小津是沒有足夠菲林用,而張藝謀也面對同樣問題,往往在拍製後,才發現問題,但也沒有資金重拍了。

Passion, Simply Gone?

T: 這些,就是慢慢在錯誤及限制中學習。如當時,露了個收音咪出來,就沒法補救了,你便會留意,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K: 陶生,你有所不知,現在的人苟且馬虎,不求上進,總是叫你用 Computer Graphic 補救。稍稍移動一隻杯也不肯,也說要用電腦處理。我也試過當場景準備就緒,但在螢幕裡看到機腳露了出來,他們說那太重了,不用搬了,留待電腦處理。所以現 在是不會要求認真做好每樣事情的了。

T: 甚麼也過份依賴電腦處理就出事了。

K: 或許我們須要重新認識電腦處理在電影製作中的角色,如美國運用電腦是處理基本的拍攝要求,而非後期補救。

T: 美國是手工還手工,科技還科技,你不可以依賴以後用電腦處理。這樣就失去專業了。而且後期處理涉及人工成本,就算是半個小時,也是額外的開支啊!

K: 這有點讓人無奈,現在沒有人在意每一刻也追求一百分的了,而是將問題留待日後解決。

T: 另一方面,以前有不少低成本製作,讓新人從頭由低做起,在一天幾組戲的工作中學習,在不斷給人用粗口責罵中成長。

K: 八十年代的副導以及第二、第三副導,一年之內拍足六套戲,有不少機會跟著出色的導演,自然很快便會掌握到。現在好的導演不多,也沒有工開,難有機會學習磨練。追根究底,一切事出必有因。

T: 我們嘗試回看香港電影業每一次高峰,如在五零年至到六七年,每年平均生產約一百五十套的粵語長(殘)片;在一九五五年成立的光藝,以系統化經營帶來的成 功,讓人永遠記得謝賢及嘉玲;跟著到無綫的梁淑怡現象,每次也看到人才是如何被栽培成長,並讓產業成功,不過,現在就沒有這種事了。

K: 現在做事的人,沒有 Passion。不是我們以前做得特別好,只是現在不成氣候吧了。

T: 對,以前這個社會有 Passion,現在沒有了,沒有甚麼特別的原因,Simply gone,就是這樣簡單。雖然可能人工也是低,不過,當其時大家看到前景,現在前路被堵死了,這方面,殖民地值得一讚。香港已變成「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社會。

所以現在還要入行?裡面的人也想走出來啊!現在,在這產業工作及爬升十分艱難,這不獨是香港的情況,全世界也是。當你剛剛學會 Camera Work,就轉用 3D 的映像技術。從前電視、電影是一些很 Hand On 的行業,你一定要由燈光、茶水去學習,再從副導,跟著製片的經驗,這不是一朝一夕的,當其時是從十三、四歲開始,小學畢業,跟著入行,面對的也是 Groundwork,到二十八、九歲才成第三副導,慢慢爬升。

市場決定電影語言

T: 你當時在訓練班薪金是多少錢?

K: 當時有兩種,二百元是兼職的收入,而五百港元則是全職的。

T: 這樣的人工死啦。十分少,七一年,七百元也不夠啊!

K: 是多是少,就因人而異。試看人們最喜歡以叉燒飯價錢為物價指標,也只不過是一元五角,省吃儉用,還算可以。而且電視界跟電影界有別,不用太過體面,坐巴士上班也是普通不過的事情。

當其時,人工不是最大的考慮,因為電視是新興媒體,不論上一輩還是新一代,也紛紛投入這產業。的確,電視正逐步取替粵語電影。自從有了電視的免費節目,已經滿足了大部份人的娛樂需要。

T: 我記起一九六九年,狄娜犧牲色相拍了套電影「餐搵餐食餐餐有」,說要挽救電影業。那剛是無綫開台兩年。我想直至是去到「七十二家房客」,電影業總算再有點生機吧?

K: 楚原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在大部份院線也是以國語版本上映。又例如大部份嘉禾及李小龍的電影也是以國語版上映,只不過是因為電視上許氏兄弟的粵語演出大受歡迎,所以電影也會採用粵語。

T: 怪不得銀河重出的邵氏電影會是國語的了。我還以為本來是粵語的,而國語是後來加上去。

K: 國語才是當時的 Top Priority,楚原的古龍系列及李翰祥的電影也用國語。這正好說明外來資金對於本港影視業的重要性,當初的「片花」的銷售對象是說國語的星馬台。當我們回看這段往事,便會對今天的情況有多一些思考角度。

原來語言是擴闊市場或尋找出路的重要工具。現在大家的中文水平每況愈下,基本書寫也不成,如何可以希望賺取額外的份額呢?而且,中文也是你的母語,不是叫你去學好韓文啊!

而且坦白點,現在不是你想不想要他,他也自顧不暇,根本也不在意你。試想每年,北京也會有千幾個念電影的學生畢業,但是內地仍然活躍的是第五代導演,所謂新晉的已經是陸川、賈樟柯,你想想,賈樟柯的「小武」已經是九八年的作品了。

我們的所在

K: 現在,這個城市的產量小,投資額低,賣座欠佳,已經身處這樣的局面,你一覺醒來,發現還有個中國大陸的市場及資金來源,如果你是南斯拉夫,就連這個機會也 沒有了。事實上,全球也有此狀況,如日本,當錄影帶興起,電影業早就只能隨著 Video 走。而台灣最近的有幾套電影票房較為理想,這樣也叫做復甦?

T: 是不是「艋舺」那些?

K: 台灣的電影已經沉寂二十多年,他們的文化局也曾真金白銀出手扶持,但也無補於事。

T: 自從李安後,就好像再沒有人了。

K: 李安現在也成了外勞了。而且「色戒」如果不是自由行來包場,票房收入也會大打折扣。

T: 對,李安是十分聰明的了,但最讓人意外的是,「色戒」在歐美的成績也不好啊。

K: 其實台灣電影復甦,不是因為這十套八套的電影,而是台灣近幾年栽培的人才及他們演出的電視劇,也能進入大陸市場,他們的電影業才有點起色。

T: 它現在是可憐你。

就由身邊人開始

T: 現在王維基進軍電視業,大家該鼓勵他。不過,如果我是王維基,就不要拍太多的長篇電視劇,改為一星期一集,再讓八零後去試試自己身手。

K: 這方面就不一定,如大陸的中央電視台就可以了大量製作長篇電視劇了,因為他的市場是整個中國,本銷市場非常龐大,試看全國新聞聯播,廣告時段往往以天價而沽。所以電視台營運該先看其本銷市場,再計算頻道輸出的即時覆蓋範圍;而節目販售又再是後話了。

當然不一定是愈大愈好,重點是一切的商業營運,首先要清楚回報的大小。因為回報大小,其實是相對於成本。

T: 不過,內地往往會先開放而後收緊,當大家開始依賴他們,他們就會逐漸控制你啊。

K: 現在的情況又不是這樣了。首先,他們的確優惠了你很久啦,從前大陸雖有限制,但開放香港明星進入大陸市場掘金。不過,現在也不太限制你了,因為只有兩三個 香港明星是持別受青睞,其他也跟內地的明星混在一起了。但話得說回頭,本銷市場是十分重要的。從來甚少商品生產只為了淨輸出的盈利吧?如果輸出不成,怎 算?所以,你得了解自己精於那一樣或者有機會精於那一樣;清楚自己的位置,好好照顧本銷,逐步開發外在市場,還可能有出路,否則……其實也沒有否 則的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