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峡傩文化》阅读手记

傩文化,对到多数读者而言,显得比较陌生,因为它属于老古董,又传承于民间。究其渊源,它是原始信仰、祭祀仪式、民俗风情、音乐舞蹈、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载体,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因而被认为是我国戏剧舞蹈的“活化石”。甘肃永靖县境内黄河三峡(黄河流经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故名黄河三峡)傩文化资源丰厚,富有地方特色。2007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称号;2008年,永靖傩戏(七月跳会)被扩展进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在永靖成立“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负有挖掘整理、继承提高、研究宣传使命的《黄河三峡傩文化》于2010年6月正式出版了。

本书为传承和开发傩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对永靖与傩文化的渊源,傩舞、傩戏、傩乐的内容和流行方式等作了全面介绍。全书共21.4万字,插入照片、傩面具、脸谱图片多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还采集整理了相当数量的傩戏乐曲和唱词。然而,好多文字差错也出在这里。如何把民间艺人口头传唱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对搜集整理者以至编校者,都是一个有难度的课题。

统观本书所载唱词,固多为纯方言俚语的口头语言,然亦不乏颇为雅致的书面语言,盖此类文化含量高的唱段,原始作者即是文化人。本书在整理雅、俗唱词方面,都有纰漏,特别是前者。下面容我举例说明。

1.貂蝉,《三国演义》里著名的美女,也是永靖傩戏《斩貂蝉》里的重要角儿。其名在书中出现将近10次,“蝉”字居然没有一个对的,不是想当然地写成“婵”,就是误作“禅”。

2.13页引用民间传说,有天子曰“依卿所遂奏……”句,其中“遂”字衍,必须删除,否则不通。

3.22页引用古籍《魏书》语,“步兵陈于南”,“为箱涵鱼鳞之陈”,引文里的两个“陈”字,均系“阵”之误。同书68页第二次出现此段引文,却没有错,或许是手民之误吧。

4.24页说明朝屯田有“国屯和民屯,还有商屯”,“国屯”误,应为“军屯”。

5.29页引《三英战吕布》唱词,“手持蛇矛丈八抢”,“抢”应为“枪”。

6.30页称关羽成为佛道两教的“神祗”,其中的“祗”应为“祇”,祇是地神总称,“神祗”则无法解读。

7.35页谓财宝神所唱曲调“幽雅含蓄”云云。“幽雅”当写“优雅”。两词表意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幽雅,幽静雅致,用来形容自然环境;优雅,优美高雅,用以描摹文学作品或人体姿态举止。

8.36页写迎神仪式,“虔诚地奉香化表”,“奉”应为“焚”,点燃的意思。

9.39页引宝财神念词,有“一愿天晴地宁,海晏所请”句,“海晏所请”费解。“所请”应为“河清”,实际是成语“河清海晏”的两词位置互换,这在汉语中是允许的,譬如登峰造极,为了押韵的需要,可改写为“造极登峰”。

10.42页唱词“清香点者一緾明”,“一緾”无解,“一刬”,方言,全部、都的意思。緾还是繁体字。

11.43页叙述迎神仪式,说东家“柱香下跪”,“柱香”不通,可改“烧香”。

12.43页唱词“请到草席上烟一瓶”,“烟一瓶”不辞。烟改咽,勉强可通;最好改为“饮一瓶”。

13.45页唱词“种下兰天玉一盆”。陕西蓝田盛产美玉,成语蓝田生玉盖源于此。“兰天玉”费解,应为“蓝田玉”。

14.48页唱词“说哈得话上甭落空”。这是一句地道的土话,“哈”其实是“下”,全句意思是说了的话要算数。显见,那个助词“得”应为“的”。

15.50页介绍法器虎头牌称“牌把上按虎头”,“按”当为“安”,安装的意思。

16.51页“黄帝率众部族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逐鹿”应为“涿鹿”。

17.52页,“荣欣之至”,应为“荣幸之至”。

18.55页“箥麦”,应为“簸麦”。

19.56页称“粟(小米)是由野生狗尾草驯化而成”。“驯化”用于动物,植物品种改造则应说“培育”。

20.56页,王帧《农书》。元代《农书》的作者叫王祯。

21.56页,“木掀”,这个“掀”改为“木”旁也不行,规范的写法是“锨”。

22.62页引用禀说词有“战战惊惊”、“赢秦绝灭”,下页有“守往相助”和“务壮农”的说辞。“战战兢兢”、“守望相助”是固定成语,本不该错;秦始皇姓“嬴”,其字从“女”,而不姓“赢”;“务庄农”指称农民,“务壮农”费解。

23.65页引用“十里一亭”,竟误为“千里一亭”;“十二跟猪肋条”,量词“根”也错为“跟”了。

24.73页,引用刘尔炘一篇古文,居然错了5处。“跣其足”(不穿鞋,光脚丫)误作“跌其足”,一字之差,谬以千里,错得太离谱。“……取神水,而后归,其取水也。瓶用黄蜡封,系以红绳。”“古之忠臣义士,如灵辄申、包、胥之俦……”两句标点断句均不妥,前者应改为“而后归。其取水也,”其他不变;后者竟误把“哭秦庭”的申包胥当做三个人!作为“吉”的反面“不祥”被误作“不详”。“椽觅太守”,匪夷所思!原来是把“掾”误作“椽”了。“掾”是主官属员,“椽”是盖房的木条。

25.74页的“及其虔诚”、“添火铲”,应为“极其虔诚”、“舔火铲”。

26.79页,“锣手24面,旗手48面”,“四位神轿(32名)”,锣手旗手的量词是“名”或“人”,而非“面”;神轿量词为“顶”,32名前应加“轿夫”二字。“唸”则是淘汰的异体字,规范字为“念”。向神灵献的“馒头等贡品”,此“贡”非彼“供”,贡品,专指臣民把礼品献给朝廷帝王;供品则是献与神佛祖宗,缘此,引文中的贡品应该写“供品”。

27.80页“警戒”应为“警诫”;“雾照青山”应为“雾罩青山”。

28.84页祷告词有“九行八河”,应为“九江八河”,泛指所有江河。

29.91页“非伏神威,喝获清平。”“喝获”费解,且显得对神灵太不尊重,似宜改为“曷获清平?”反问凸显神威。

30.94页,“一片狼籍”,应为“一片狼藉”。

31.113页“福咒”,应为“符咒”。

32.123页采集唱词“三斧劈开老君膛,黄旗号飘飘到中央。”劈开的是“堂”庙,而非“胸膛”!

33.136页采集唱词“前看艮震北斗纲”,“前看”应为“乾坎”,“纲”应为“罡”。同一唱词,在147页错得更不靠谱,重复前错不说,竟将“巽离坤兑”写作“训立孔对”,真的不知所云了。

34.143页唱词“三溜胡须者一尺长”,“溜”,用以说水或成排的建筑物,表示细丝、须发顺聚成束的那个字是“绺”。

36.160页,戏剧量词是“出”,不作“处”;“粗旷”应为“粗犷”。

37.169页,“龙腿骨”、“蛇脱皮”应为“龙褪骨”、“蛇蜕皮”。

38.8页和22页分别出现所引史籍名称:《北齐书·神武记》、《后汉书·和熹邓后记》。了解中国历史常识的都知道,中国古代史书有两大体裁,曰纪传体,曰编年体。前者由《史记》开创,帝王曰本纪,臣民曰列传。由此可知,上述两部史书目录中的“记”字,应该写作“纪”。

傩文化已然成为永靖县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为了挖掘、传承、弘扬这一民间传统文化,永靖县的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工作,还可以做得更细一些;在由口头文学变为书面文字的过程中,应尽量准确一些。这不只是搜集整理者的责任,有关编辑校对也要把好文字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