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子女

年轻的子女们刚刚进入社会,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活压力,也没有空闲时间回家看看

武汉一名大三女生在今年暑假选择实习,她计划“十一”期间做兼职,但父母要求其回家,并表示愿意每天付给她200元薪水,作为陪父母的报酬。女生称后悔忽略了父母的感受。(10月6日《楚天金报》)

不知何时,常回家看看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已经成家立业正在打拼的人大多埋头在事业上,只为缓解生活的压力,大多对老人无暇顾及;没有毕业的人,不少为了更早地适应社会选择了社会实践,而没有回家去看父母。当现实如此,出现“父母花钱雇女”回家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出博弈,父母出钱雇女回家,只为缓解相思之苦;女儿在外打拼,只为自己未来铺路。这其中的博弈,其实是一曲现实的“无奈歌”。

而为了让子女常回家看看,我们已经到了立法的地步,子女不常回家看看,父母有权状告,遗憾的是,立法之初,便被人认为是“纸面上的风暴”,而如今几个月过去,几无父母状告子女不回家的现实案例,其实也验证了之前的担忧。

至于何以出现如此“怪状”,多数人都知道些眉目。无非是子女生活压力大,要为家而打拼,要为生活而拼命,这之后,剩下的时间也就寥寥无几,除了给父母邮寄点钱之外,很难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出力。而父母其实也体谅子女的困境,在“亚历山大”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永动机”,以期让家庭的生活更美好。

不过,这样的现实尴尬,其实在新闻中这个案例上,其实体现并不明显,一者,这是一名不回家的学生,与社会人差别太大;二者,父母花钱雇女回家,说明自己也闲着,意味着其家境尚可。因而对这,不能满足于对个案的解读,而应进行必要的拓展解读。

必须反问的是,在这样的学生之外,还有多少贫穷家的孩子趁着十一忙着赚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还有多少贫穷的父母,也享受不到十一休息休假的权利,且自己又不敢维权,害怕丢了饭碗?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年轻的子女们刚刚进入社会,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活压力,也没有空闲时间回家看看……

这些人,或许是“花钱雇女回家”新闻之外更该重视的人群。但是他们,什么声音都没有发出,也就少了围观的力量,对这些人问题的解决,自然也少了舆论倒逼的力量。但是,这群人的生活不该被忽视,他们的压力不能被无视,没有声音不代表没有意见,没有表达不意味着没有怨言。而如何提高公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指数,应真正提上议程。在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境况下,政府更该思考如何还富于民了。只有生活的压力小了,时间变得空闲了,唱回家看看才不是一首奢侈的歌。

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