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

青山在,绿水流,艳阳照,空气新,是很多人为之梦寐以求的事情

“改种玉米后收入锐减,盼望哪天还种水稻呢。”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南关蒙古族乡长阁村村民孟宪堂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为北京供水改善生态,丰宁全县九个乡镇共3 .6万亩稻田改种玉米,每年可节约用水2500万立方米,每亩获得北京市补贴550元。十年来丰宁县还通过推行退耕还林、禁牧等措施,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但“守着青山绿水,农民却返贫了”,“‘稻改旱’以前,长阁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多元,如今才700元多点,又成贫困村了”,农民遇政策性返贫。(经济参考报10月24日)

对于我们来说,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灾返贫,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在同情、力所能及帮助的同时,也能让人较容易和“平静”接受。但如今,像丰宁县这种带有“生态扶贫”性质的的造绿、护绿、爱绿的全民行动,却为了改善、提高他人生存环境,让可爱的首都北京有足够的“碧水蓝天”,牺牲自我利益,十年坚守,积极奉献,但却因“生态扶贫”而“生态返贫”。“生态扶贫”,让人欢喜让人经验,“生态返贫”,让人辛酸让人扼腕!

“生态扶贫”让人敬仰。青山在,绿水流,艳阳照,空气新,是我们多少人为之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为了所谓的“ GDP”,为了“经济”,为了眼前的一点近利,多少地方多少人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以牺牲毁坏自己、他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为自己、为子孙酿造了一杯又一杯苦酒,并为此付出了无可估量的损失。生态问题触目惊心。而现在,为了北京的一片蓝天,为了首都的健康,为了国人都能喝上祖国“心脏”一碗甘洌的清水,十年来,河北丰宁的群众通过“稻改旱”、退耕还林、禁牧等方式,保障了北京的空气质量和蓝天碧水,而他们却因此收入锐减,“因绿返贫”,还要饱受物价上涨的压力。相比之下,因“生态扶贫”而致“政策返贫”的丰宁百姓,真的是可歌可泣,让人敬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态返贫”让人苦涩让人辛酸。笔者注意到,丰宁百姓的返贫,一方面是由于“稻改旱”改变当地群众种植结构而减少收益、退耕还林而减少耕地补贴、禁牧圈养增加养殖成本而致收益锐减的结果。而另一方面,受益地北京市给的补贴只有区区每亩550元,远比群众因此减少的收入少,而且“补贴政策具有不确定性,一年一定”,可谓是出力流汗又损收益,最终却没有得到应得的补偿,与公与私都难合情理,让积极付出的当地群众情何以堪?这不仅打击了当地群众继续“绿化”的信心和决心,还给即将加入类似行动行列的群众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增加当事者“不安情绪”和“隐忧感”,扩散社会“焦虑感”,增加工作难度和工作质量。

让人扼腕让人苦涩的“生态返贫”,再一次暴露了“生态扶贫”补偿制度的时代局限性和滞后性。莫让“生态扶贫”成“生态返贫”,这不仅是一句响亮的时代口号,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积极努力改进工作的总原则、总方向,也是我们工作要求的最低线和基本要求。

如何才能让“生态扶贫”不再苦涩、不再因此“政策返贫”?一要尽快建立生态扶贫补偿长效机制,把生态扶贫补偿作为一项硬性的制度加以明确,尽量减少人为的不缺定的因素,让群众吃颗“定心丸”。二是建立物价涨跌补偿联动机制,把具体补偿数额,与物价形势联系起来,合理确定补偿的增减幅度,增强补偿公平性。三是立即行动,对以往补贴不足的地方进行重新评估,切实补偿到位。

如此,修复的不仅是当地群众受伤的造绿之心,还是对“生态扶贫”制度的及时完善,对国人爱绿、护绿、造绿之心的有效提振,更是以切实行动对我国绿化事业的有效推进!

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