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美国媒体没有所谓的新闻封锁。当然,纸媒存在一定的沉默期。后来事件有了转变,媒体迅速跟进。至少中国日报发那篇评论前,已经再度活跃。


观察日期:9月17日~10月7日

 

报道阶段: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9月17日,“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游行拉开帷幕。

在美国,已知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主流大报次日并没有相关新闻见报。相比之下,其官方网站却较为积极主动。例如,纽约时报网站City Room栏目从17日起就开始追踪抗议活动的进展。根据维基百科,已知较早的见报新闻来自9月20日的《纽约观察家报》(The New York Observer)。

在中国,仅有中新社、新华社和中国广播网进行了自主报道,《成都商报》和《三峡晚报》进行了转载。

美国东部时间9月24日,运动进入第二周,同时发生了辣椒水事件——有几名参与游行的妇女被警察喷射了辣椒水。9月26日,名人 Michael Moore加入游行……这一系列事件促成了美媒报道的拐点,许多报纸在此周近结束沉默。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日,运动进入第三周。当日,700多名示威者被捕。

在美国,媒体报道力度加大,以纽约时报为例,此后几乎每天,报纸刊登的相关文章都不止一条。

诸多中国媒体加入报道,形成华文媒体的报道拐点。

美国东部时间10月5日,运动开始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爆发。

在美国,报道数量继续猛增。

在中国,报道逐渐增多,《北京晨报》《齐鲁晚报》《钱江晚报》等多家都市报也加入报道阵营,不过多引述新华社和《中国日报》。只有《扬子晚报》做了多家综合,不仅进行了全景描写,还分析了运动特点及规模,并介绍了葡萄牙、英国、希腊及法国受欧债危机影响的表现。

根据网友制作的华尔街示威报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基于英文搜索),英语媒体对运动报道的拐点出现在第十天和第十五天。第十五天后,报道急剧增多。

 

重视程度:

美国媒体

以《纽约时报》网站为例:从运动开始就进行追踪。报纸从第二周开始报道。其网站设置了华尔街运动的话题,聚合了该报的相关报道。

大陆媒体

1.中新社对运动的报道多且持续,且多为现场报道,并将其置于网站首页要闻。

2.新华网首页则不见运动踪影,需进入国际新闻方可看到,但在盘古搜索上“占领华尔街”已成为第一热词;

3.人民网制作国际新闻专题,并在网站首页将“占领华尔街”运动报道标题加黑,突出“奥巴马回应”;

4.腾讯购买了Getty、CFP、AFP等图片,均为人们参与示威的照片;

5.新浪财经制作了简单的专题,有近20条新闻的链接而已;

6.财经网综合伊朗Presstv网站、CNN、美国《华盛顿邮报》、德国《星期五》周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多家外媒报道称,美国一群人正公开将“中东革命”复制到他们国家;

《南方周末》、财新网、网易新闻等媒体对此报道不多。

 

分类深描:

 

美国媒体

由于对美国媒体了解并不充分,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对各个媒体进行考察,所以主要是以纽约时报为例进行分析的。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报纸官网的报道,往往早于报纸本身。许多人指责媒体起初无视此次示威,这种批评仅仅对报纸基本适用。由于网稿、见报稿最终都挂在了网上,很容易将网稿误当成见报稿,从而提前了纸媒报道示威的时间、增加了其见报报道的数量。这一点需要避免。

纽约时报:

主要通过事实报道、专栏评论、读者来信等方式关注示威活动。(当然,算上时报网站,还有专题互动等方式)

事实报道部分,有对示威动态的追踪,几次重大事件:辣椒水事件、示威向其它城市蔓延的局面等都有报道,并未遗漏。对示威人数、行为、环境等的描写尚未发现不客观处。例如第一天的游行人数,时报援引了示威团体的数字2000,但也指出,媒体估计为“接近几百人。”

也有对示威者,对警方、在当地生活工作的人的采访。采访示威者时,关注它们的动机与诉求,同时也描写了许多细节,例如许多年轻人是带着苹果电脑过来的。

专栏评论里,作者尽管并不完全认同示威者的举动,但都支持他们改良金融系统的愿望,有的甚至给示威者提供专门的建议以提升游行的水准。

读者来信基本支持,或者至少对示威者表现了理解和宽容,其立场大致与示威者相同。

报道力度和热情程度在逐渐加大。起初只在网上发文,后来出见报稿。10月1日起文章数量明显增多。上了两次头版,一次虽为头条但该报道并不专门针对华尔街示威;一次是在下方的导读区,正文并不在首页。可见,在时报的新闻价值判断中,示威没有达到足以极度重视的程度,还有大量其它新闻,例如“美国反对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上了头版)更重要。

 

大陆媒体

在对运动本身的报道中,还可以分为对运动游行、对工会反应、对白宫反应、对警方及对不同城市的报道,但这些报道多采用中新社和新华社的消息,重复性较高;

在分析运动中,中国媒体的观点较少,且大多分析集中于指出运动背后的原因——社会矛盾、金融危机甚至美国政体,或预测运动的规模,但缺少基于运动本身的分析——新媒体如何参与这次运动?这场社会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在对参与人物的报道中,记者的采访也多集中在参与人员方面,而警方作为对立面被塑造起来,甚至连“被警方拒绝采访”的话语都无。

在评论中,大部分为都市报的评论。其中,《新京报》刊发学者和静钧的评论得到人民网等网站的推荐,文章称“运动也呈现了美国正在经历的时代痛苦。……美国持续的高失业率,根在于重金融服务业,轻制造业的痼疾。……美国的阵痛,很有可能换个方式出现在任何一个国家。”而其他评论就稍稍不靠谱了,如《经济导报》9月19日的评论《华尔街“愤怒日”打响动荡第一枪》指出,“金融危机正在演化成政治危机。轮替执政背景下,每个政党都急于上台爽一把,全然不顾民众的长远利益。不仅如此,榨干国家油水,留下一个烂摊子,还可以成为未来攻击新上台政党的最锐利武器!”西部网10月5日署名为肖勇的评论称认为这是美国在转移中美贸易之间的矛盾,“美国不审视自身问题,却挥舞着大棒对中国施压”,他认为,中国应该“不畏美国施压”。

 

一、中新社

1、反应迅速,报道持续

示威活动首日就在现场发出报道,题目是《直击华尔街遭遇大示威 美国面临大动荡?》,描写了现场情况及参与人员、警察、纽约市长等各方表现;直至今日,中新社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的记者仍就占领华尔街运动发回现场报道。

2、多信源引述

中新社在报道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引述过香港《文汇报》指出“被捕人数升至700人”,引述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10月3日被捕的“大多数已经获释”,还引述过BBC报道“大多数被释放的人都拿到了违反秩序规则的传票以及刑事法院出庭传票”。

3、重视现场

中新社10月5日报道《直击“占领华尔街”示威升级:万人怒吼震撼纽约》采访了多位参与运动的民众,上至91岁二战老兵,下至中学女生,有名有姓有原话,指出:“占领华尔街示威的规模和影响力有望继续扩大。记者还看到一些华人在当天的示威游行队伍中也很活跃,他们举着中文标语牌,“令记者切身感受到,华人也关注着当地的社会运动,并努力融入。”

4、多描写,少评论

中新社重在对活动现场的状况描写和对参与人士、对白宫反应的采访,有对运动规模的预测,而对运动的影响、性质、深层原因等均没有进行分析和评论,使得报道较为客观。

中新社10月5日组图共8张,其中5张为人们示威游行的图片,3张为警方的戒严,从图片中看不到游行人群与警方的直接冲突;

5、被国内媒体转引多,影响较大

诸多网站及都市报都有转载或整理中新社的报道,尤其以10月5日两篇报道为主,其中《“占领华尔街”继续发酵 全美75所高校学生》的报道在网易的跟帖达1400多篇,参与人数近3万人,近5000人支持一句评论:“只能说美国无时无刻不在进步!”。

 

二、新华社

尽管首日也发了报道,但缺乏现场描写,而是多引述法新社报道称“这是一场反对金融业贪婪的抗议”。在对运动的持续报道中,新华社仍然缺乏现场,而是引述《每日纽约新闻》《洛杉矶时报》、法新社报道等。在新华网的相关报道链接中,占主要位置的是来自中新网甚至是《广州日报》的报道。消息字数多在500字。

新华社曾采访了美国哥伦比亚政治学教授吕晓波,这是报道的亮点。

9月25日新华网刊发记者牛海荣的评论《谁纵容了华尔街的贪婪?》文章对美国政府、华尔街作出了批评。

 

三、人民日报

1、特写人物的《人民日报》

10月7日,人民日报驻纽约记者发回报道《在占领华尔街 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参与者的真实特写》,详细描写了六名参与者,有学生、有中产阶级,还有老兵和老裁缝。他们的背景不同、诉求不同,“但他们都想改变,这就是共同点”。

2、组图丰富,选点特别

人民网建立了不少高清图片集,有《“占领华尔街”是一场美女帅哥秀?》《“占领华尔街”标语口号大扫描》及《“占领华尔街”的传单》,且图片均为人民网记者现场拍摄。

3、制作国际专题

人民网制作了国际专题,整理了人民网专稿、媒体相关报道、图片集及视频集,并一目了然。

4、较多评论,指向美国危机和社会矛盾

9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称“17日出现在纽约华尔街的示威,是美国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矛盾多年积累的一次大爆发”;9月20日,人民网发表评论称:“表面上纽约大示威剑指华尔街,实际上是指向钱权政治。”因为“美政治被石油、军火、金融财团操纵的迹象已很明显,社会不公将会长期出现”;《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9日发表高级记者望海楼评论《从“华尔街危机”到“华盛顿危机”》,称这是从金融危机到财政危机,后者可能引起全球经济灾难,因此呼吁:“美国还是要好好地解决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吧,不要再向全世界‘输送危机’了!”

 

四、中广网

1、采访专家

中国广播网从9月18日报道运动以来,共采访了多位国际关系领域及经济领域的专家,对运动的原因、趋势及社会影响均有独特的分析。9月19日,中广网就已邀请专家对运动进行分析,称“不会出现社会危机”。之后还采访过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她则表示,运动呈现的是“机会平等和财富分配相对公平的问题”,以及经济不公的现象深层原因是由于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代替改革所导致的。

2、连线现场

中广网并没有记者在美国现场,但通过几次连线凤凰卫视驻纽约记者,不仅对现场情况有生动的介绍,也涉及到“政府是否关门”“两党是否妥协”“奥巴马是否下台”等尖锐问题的讨论。

 

五、环球网

环球网转引了所有中新社和新华社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除此,还于10月7日独家发布图片新闻《郑州市市民集会支持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文章是这样写的:“一位国企干部说,美国在世界上到处作恶,想打谁就打谁,干涉别国的内政,颠覆别国的政权,挥舞着自由民主的大棍子专打人家,这下轮到他自己了,真面目暴露了吧。一位年轻人在旁边接话说,资本主义已经走上穷途末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开始觉醒;一位山东在郑打工的中年汉子说,社会主义不但能救中国,还要救世界。”此文在环球网得到逾100条评论,但大多是反对这种现象的。

环球网10月7日组图共4张,4张均为警察向示威者挥舞警棍视频的截图。

 

六、《中国日报》

China Daily9月30日发表驻美记者陈卫华的文章《新闻封锁华尔街抗议潮是美国媒体的耻辱》,质疑所谓的美国主流媒体在“占领华尔街”示威游行爆发的第三周仍选择“失声”。这篇文章被转到乌有之乡、凯迪论坛等多家论坛,引发巨大争议。

《中国日报》10月2日组图共10张,其中有6张为警察逮捕、扭送示威者的照片,其中,第一张就是多名警察将示威者安在地上的场景。

 

小结:

1.很明显,美国媒体没有所谓的新闻封锁。当然,纸媒存在一定的沉默期。后来事件有了转变,媒体迅速跟进。至少中国日报发那篇评论前,已经再度活跃。

2.报纸对示威者的诉求、经历等进行了询问,也探求了所谓的深层原因,纽约时报专栏文章甚至给示威者提出了建议。它们都没有不给示威者向外展示自己的机会。

3.纽约时报的报道较为严肃、中立、客观。

4.但美国国内一些网友对媒体还是不满。可能在他们看来,这是年轻一代及一些弱势群体伟大的游行,目的是让美国更好,但媒体在处理方式上却没有突出这一点:纽约时报不去写他们的主张多伟大、对国家社会又多么重大的意义,而只是报道可见的事实,中立得让他们窝火。更不用说CNN还拿他们当笑话。不是媒体没有报道,而是报道没有遂他们的愿。

5.是不是商业力量要求媒体这么做?我们也不是内部人士,不好定论。阴谋论永远是无法推翻的,因为人心是不可测的。但我们认为,未必需要商业命令,美国的传统媒体根据新闻价值,就可以自发地作出以上的选择。

6.在媒体精英看来,这场缺乏明确诉求,散漫的示威或许太业余了。国内有危机不假,但这样过家家水准的示威,很傻很天真,中产精英们才不愿和他们混,太丢脸。想想,要是纽约时报17日把这个示威放头版,估计只能损名声。他们有更重要的严肃新闻等着传播给国民呢。

7.当然,随着运动出现了新变化,媒体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从而达到了目前的状况。

 

(陈磊、吴红毓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专业硕士,更多分析和讨论可参见微博“北大媒介观察”http://weibo.com/2385817094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