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ifttt这样的服务并不太令我惊喜,这是几年前所设想“社会性管道”(Social Pipeline)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的必然性是可以算准的,不确定的只是早晚问题。 比较令人高兴的是这样的团队本身就很轻巧,也善用社会性媒体。早前在推特提了几句,他们马上就又多给我20个邀请,这不是对社会性资本驾轻就熟的表现吗?此后,在中文推特的社会时间轴上,引发了对ifttt 的小小震动,一时间人成为了一个爆热话题。 人们一方面陶醉于用扳手螺丝刀连接各种社会性服务、将防火长城玩弄于股掌之间,另一方面更津津乐道于这个话题如何在此特定时间出现,究竟是重度使用者发挥了作用,还是推特的社会性媒体基础架构使然。

因为itfff应用如此简约地将各种技术活精炼为一句话(If.. this…then..that…),所以确实“小而酷”,This 和That 都是公共的社会性媒体服务,所以可以利用他们提供的数据接口(例如RSS)以及编程接口(API)创造出很多不同的任务。 这明显是在第一代管道应用Yahoo Pipe上的一个进步, YP本身过于集中于RSS或者数据的对接,而没有办法和进化中的开放网络编程接口进行同步发展,不过这已经算是Yahoo这个没落贵族最值得称道的创意产品了;作为第二代管道产品,ifttt 就是更加组件化,不光注重数据的输入输出,还可以触发一系列动作,这会让人们浮想联翩,甚至连想到为自己往生所做的自动设置,这是几年前我对“数字后事”设想的延续。 有些时候,思考几年后的事情都是很美妙的享受,因为至少几年后会欣慰于这一切都是真的会发生的:

Someday in near future, I think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peline application won’t be just limited to RSS. They can eventually “talk” to each other in more flexible and semantic way. Some new kinds of authentication methodologies like OpenID could be applied in such scenario to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are authentic enough. And I’m sure XML-based Microformats will play key roles in future picture.[— “Micropipeline as unblockable infrastructure“]

ifttt这类服务还会有后续的延伸,最重要是让人们感受到“可分享”(Shareable)设计的重要性。“可分享”是社会性管道的使能基础,尽管人们是在有意无意地在采用或回避这个原则,如今则都可以透过管道铺设而得到检验。那么如何让一个服务成为可分享服务呢?有几个条件:

  • 首先要有合理的认证机制,今天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开始支持OAuth这种方式,授权第三方应用成为用户的代理,这是管道的基础;
  • 其次要开放大部分的功能,让其原子化,这些功能能够随时被授权代理访问,当itfff这类代理应用将两个可分享的服务不同功能进行对接时,就会产生多种可能性;
  • 第三点也是未来更重要的是,可分享服务要可发现(discoverable),ifttt目前所陈列的一些可分享服务仍然是手工挑拣,还不够形成自我发现的能力,这一点就得要应用服务者作出对外的“姿态”,告诉外界可分享的接口信息。 在此基础上,社会性管道不仅能够连接网络上的服务,还可以直接接驳机器人、IP电器甚至是各种电器和数字设备,执行更多的自动化动作。

可分享性,可能是未来几年网络应用和产品设计的底线,有和没有,就是用户来投票了。在可分享服务的基础上,用户的使用体验也会有大大提升。ifttt 小试牛刀已经让很多用户感到“痴迷”,就不用说未来第三代的社会性管道代理,可以支持更加可视化的接驳和调节(例如可以设置频率、流量等)。这样的工具也会在未来几年陆续出现,增强社会性媒体中分享的价值,或者对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重整。

正因为如此,itfff马上会使人联想到有中国山寨版会很快出现。 这种动机对爱抄袭者必然存在,不过我倒是对其生存不以为然,不消说“敏感词”阻塞,就是各个商家自身的服务也处处缺乏可分享性,对这一点局限草根群体目光如炬,却是无奈的必然。不过社会性管道的应用是必然趋势,草根的尝试也许值得鼓励,至少三年前我也把GFW当作了管道的一部分,这里面的哲学是,你要考虑它的存在,或只当作一个阻尼器,心态会好很多。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