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是非之争


丁启阵

 


“老去心情随日减”,其中减得较为明显的一种心情,是辨论是非的心情。随着年岁的增长,愈来愈清楚一点:世上许多事情,往往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没有绝对的正误之分;与此同时,人与人是如此地不同,知其一不知其二、胶柱鼓瑟者比比皆是,沟通、认同谈何容易。一言以蔽之,愈来愈觉得争论无益。


讲一个故事,唐朝的故事:


果州南充县(今四川南充市)有个穷人家的女儿,名叫谢自然。从小做了道姑,在金泉山学道修炼,十三四年间,辟谷不食。贞元十年(
794)十一月二十日辰时,升天成仙。据说当时有数千人在场,见证了整个升天过程,就差CCTV现场直播。升天之时,五彩祥云笼罩了整个山谷,空中弥漫着天乐异香。当地名叫李坚的刺史,写了奏章向朝廷报告此事。结果,皇帝下诏,褒奖有加。


以现代人的眼光,不难看出,所谓升天成仙,不过是道人为了迷惑庸众玩的幻术,或曰魔术。但是,在古代文人之间,却曾经众说纷纭。


从文献记载看,唐朝人对此类事情多崇信不疑,几乎没有文人对上述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就连曾经极力排佛的大文豪韩愈,也是相信真有其事的。韩愈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不过是对学道成仙之类歪门邪道能够持反对态度。换言之,他能以儒家思想反对佛道说教。韩愈《谢自然诗》中,描述了谢自然的飞升过程,“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如临笙竽韵,来自幽冥天。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檐楹蹔明灭,五色光属联。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韩愈所不满的是,上古夏朝铸造像神怪之形的钟鼎,原本是为了提供给百姓,使他们懂得区分神圣与奸诈,使他们在进入山林水泽的时候,能够避开魑魅魍魉的侵害。但是,后来偏离了这个正确的方向,演变成恣意欺瞒,混淆阴阳两界,人类与鬼怪互相残害。经过秦始皇、汉武帝的“发扬光大”,这种祸害便连绵不断,层出不穷。韩愈提倡人类要遵循如下常理、人伦,“寒衣及饥食,在纺织耕耘;下以保子孙,上以奉君亲”。他认为,这才是人间正道,凡是不遵守这个正道的,都属于糟蹋自己身体。因此,他对谢自然托身“异物群”(妖怪)的行为,感到伤心难过。


到了清代,学者李光地、王懋竑都还相信这一类事情是存在的。李光地不同意韩愈把谢自然飞升说成鬼魅所为,他说“世固自有仙道”。王懋竑则言之凿凿,认为谢自然飞升成仙,“其事非诬”,认为韩愈“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的诗句是纪实。


当然,也有一些文人,是不相信真有飞升成仙之事的。唐人刘商《谢自然还故居》诗云“仙侣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随。不知辞罢虚皇日,更向人间住几时?”显然,这位名叫刘商的诗人,对谢自然的成仙是持怀疑态度的。宋人葛立方、明人杨慎,都明确表示,不相信有飞升成仙之事。葛立方追本溯源,指出白日飞升的说法,上古是没有的,道家始祖老子李聃没有关于飞升的理论。飞升之说,起于后世的好事者。杨慎根据刘商的诗,尤其是“仙侣招邀”四个字,大胆推测,道姑谢自然飞升后又回到自家,那是“为道士所惑,以幻术贸迁他所而淫之。久而厌之,又返旧居”。


今天看来,在道姑谢自然飞升成仙一事上,葛立方、杨慎当然是比韩愈、李光地等人要高明得多。但是,在古时候,辩论起来,恐怕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倘若他们的粉丝们都积极参与议论,情绪激动至于咒詈相向,情况就会更加复杂,局面就会更加混乱,真相就会更加模糊。


辩论无益的感受积累多了,衡量人物的标准也随之改变。我认为,和平年代,热衷于是非之争的双方,观点之对错、左右,倒在其次,风度情趣才是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左派骂人汉奸美狗,右派骂人文革余孽,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场热闹的嘴皮、笔墨游戏而已。事到临头,真的发生美军入侵、国史倒退大事时,还不定谁是余孽,谁是汉奸走狗呢。当年一个叫汪精卫的青年,曾经吟出过“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但是后来,他还不是和日方代表秘密签订了
重光堂协议,公开跟日本人合作了吗?众所周知,言行不一,是人类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之一。我很赞成现代小说《红旗谱》里的人物朱老忠常说的一句话:“出水才看两腿泥。”在事情尚未临头的时候,风度情趣却像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比如说,一方不过是或出于性情,或基于说话作文风格,或图心情痛快,公开使用了几个不符合正人君子文明礼貌标准的词语;另一方则组织人力物力甚至动用国家公器胁迫公权,或者躲在暗处放冷箭,打冷枪,对其进行围剿,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我看来,真正可恨的是后者,前者虽然不免幼稚、迂腐,但不失堂·诘诃德的天真与可爱。


举个眼前的例子,孔庆东跟所谓“南方报系”(其实已经有北方乃至全国性媒体卷入)交火,单论双方观点,我其实更多赞同“南方报系”。但是,看他们的战法,我却情不自禁地要站在孔庆东这一边——这与我跟孔庆东是否朋友并无关系,朋友是可以求同存异的。不知为什么,曾经萍水相逢过的几位“南方报系”的座上嘉宾,往往是城府很深、酷不入情、唯我独尊简言之曰“装逼”的模样,令人无法亲近。但愿我所萍水相逢过的那几位,并非“南方报系”作者队伍的缩影!

                                              
2011-11-13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