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太:防止马克思主义工具化

作者:陈红太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11-26

本站发布时间:2011-11-26 3:13:03

阅读量:178次

  中国文化建设目前存在一个很严峻的考验,就是信仰多元化甚至分裂,基本价值观缺乏基本共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两点原因值得思考。

  客观的原因是源于市场经济价值理念的冲击。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微观和宏观需求产生新的生产动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实质是“全套设备”,包含一整套的价值观、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关系在里面,其核心价值是个人主义、私权保障和自由、形式法治、形式平等和形式公正,最实质的概括就是西方语境中的“人权宪政”。这个人权讲的是个人的私权,尤其是私有财产权和选择自由;这个宪政就是把公权力放在法治的框架内,实质为了保障私权并受其约束的政治体制。建立在个人私权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无论你实行的是一党制、两党制还是多党制,无论你自称是什么主义,只要经济基础是由私有资本或个人权利主导,其实质都必然是资本主义或“类资本主义”。因为,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实质不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搞了市场经济,如果完全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我国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早早晚晚会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形态上去。贫富两极分化、发展不平衡、资本和强权专制,现在这些迹象有的已然显露。这样的结果,共产党人会认可吗?不能。所以,不能放任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放大,而是要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制度追求有机的统一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使市场经济的社会活力和动力机制,为劳动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但实质这是一对矛盾。社会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执政的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主张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和人民大众服务,但市场经济自身的逻辑是追逐资本效益的最大化,社会财富往升值潜力最大和增速最高的地区、领域和个人凝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主张“共富”和“公益”,市场经济和经济人追逐私利最大化、趋向于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究竟谁能战胜谁,目前正在较力,也就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与资本主义基本价值观正处于矛盾、冲突和融合状态。最终的结局会怎样?是相互吸纳和融合,还是不可调和最终倾向于某一方?现在还有待观察。以我个人从各地实证调研的发现和体会,认为实现共产党的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与市场经济的私权自由和动力机制的结合是完全有可能的。共产党和市场经济都有个相互适应的问题,都有个制度转型和功能再造的问题。共产党既要坚持共富公益,也要适应人权法治;市场经济既要人权法治,也要适应共富公益,实现共产党领导与市场经济两者的优势结合,创造一种既借鉴两者的制度优势、又能够超越两者制度负面效应的新制度体制和新文化形态。绝对要避免我国政治制度的弊端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结合和放大。

  主观的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工具化的定位。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为一种科学的工具理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信仰体系来定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实践的观点。在今天看来,“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仅在于改造世界,还在于这个世界就在我们心里。”“实践+信仰”,这虽是个带有宗教色彩的观点,但确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的长效组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理念的总纲和源头。这个问题不讲清楚,其他都是枝梢末节。

  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我认为最主要的危险还不在于误读、曲解和修正,因为误读、曲解和修正比较容易拨乱反正,最大的危险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工具化。过去讲“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但仅有批判还是不够的,还要把武器化为一种信仰的力量,永久性地放到心里去。工具化的马克思主义虽然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马克思主义本质上确实是一种关于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理论。但在今天看来,更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一种人类发展求解放的信仰体系。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定位在科学的工具理性层面,那跟实用主义的“真理就是对经验的解释、有用就是真理”的思维有时就很难区别开来。这种工具化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逻辑就是:什么理论管用,就接受什么理论;并且只许成功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失败了就没人信了。既然你是科学理论,就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验证。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那么多人包括一些老党员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转而信仰“民主社会主义”或其他什么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经历失误和失败。因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不可能是万能的,它对真理的认识也是受时空条件和认知主体的各方面条件限制。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穷尽真理,它同样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实践意义以及对宗教的超越在于,它指明了在现实世界而不是来世、劳苦大众求得真正解放和自由的实践道路。这个道路就是要从根本上对自私有制以来,社会的人性异化和不自由、受各种外在的强制力(包括强权、资本、黑恶、宗法、族群、极端等各种社会势力)压迫、剥削、束缚、限制以及一切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不自由的根本性反叛和抗争。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斯大林都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归结为“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主席讲过的一句话更直白:“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但这种“斗争哲学”是对于私有专制下的黑暗、邪恶、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而言的,对于一切有利于光明、真善美和平等、公正、自由的理论观念、法律制度、运动实践,马克思主义都持有扶持、培育和热烈欢迎的立场和态度,包括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强调。

  对于马克思主义为劳苦大众的解放和自由形成的教义,没有“实践+信仰”,就很难持久性坚持。因为社会和国家中的一切特权者、强势者、各种为一己之私的黑恶、宗法、家族、族群集团以及一切极端偏执的利益共同体,都不会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人奉献、人人自由、平等公正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这些力量都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要面对各种攻击、诋毁、歪曲、丑化等各种考验甚至于发展道路上的失败和曲折。但对于那些为国家和社会一切主张真正平等、公正和自由的人来说,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在宗教学上称之为“自性”。如同基督教的新教改革、佛教的中国化禅宗、儒教原教旨以及宋明心学、道教庄子的长乐等等,实质都是强调一种“自性”。“自觉也就是自悟”,“自信也就是自性”,是“信则灵”,靠自觉认同而不是外在强制的理论。没有外在的约束和限制,只要你从内心里真正的信仰它,它就会影响甚至决定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你的价值观、幸福观、人生观和社会国家观等等。就像目前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没有组织和领导者,也没有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就是两句口号,“我们是99%”、“要就业不要战争”。具有典型的自觉和自性的特征。

  从基本内核来总结和提炼马克思主义的精义,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超越资本主义的形式平等、公正和自由,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质平等、公正和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处于补课阶段,补资本主义优势——市场经济和形式平等、公正、自由之课。千万不要忘了这一条。忘了邓小平补课论,就会真正走向资本主义。我们不能把共产主义仅仅作为一种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的理想社会形态,而是要像党的十二大报告所提出的,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运动。“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包含着共产主义,都离不了共产主义。”社会运动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孟子对儒学的贡献之一,就是弘扬了孔子的“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主张“孝悌之道”,把“仁以为己任”落到了日用伦常之间。共产主义理论和人格追求,也应该这样,贯彻到日用伦常中去。你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共产主义”如果是需要多少代人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那还有多少人会在现实社会中去坚持呢?久而久之,“共产主义”就会不知不觉地离我们而去。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别的什么信仰和追求,来填补这块社会精神需求的信仰空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威主义甚至黄赌毒的东西,都会乘机而入。如果说搞市场经济了,人人自私就是天理,这种“理性经济人”渗透到政治和社会伦理领域,权力不腐败和社会道德不堕落倒成了怪事。

  作者,陈红太。本文是为一所高校讲解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部分内容节选。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