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新闻老师微博开。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新闻学院的老师出现在了新浪微博上,比如北大的程曼丽老师、许静老师、刘德寰老师,清华的陈昌凤老师,人大的涂光晋老师、喻国明老师……

老师们纷纷上阵,学生们非常兴奋。不过我却觉得,老师们来得好像晚了点呐!这Twitter都4岁多了,国内的饭否也已经经历过关闭又重开的漫长历程了,新闻学院的老师们却刚刚开始普遍使用这种新媒体(北大也就胡泳阿忆是微博资深用户),实在说不上先进或新潮啊。

当然,我想强调的是新闻学院的老师应该对新媒体技术保持敏感和关注,这种关注并不一定要以开微博为判断标准。比如1926年出生的方汉奇先生也是最近才开通微博的,但他对新媒体的关注和应用早已在师生中传为佳话(比如这里这里这里)。再比如我的导师徐泓教授,今天开通微博,但年过六旬的她一直对新媒体高度关注,她最近两届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几乎全都是做的互联网研究。

对于新闻学院的老师而言,关注新的媒体技术是理所应当的。对于新闻学院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如果今天有哪位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不会使用微博,不懂什么叫SNS,那注定是不合格的。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在我看来,新闻学院的核心教育内容无非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大部分。前者我在不少博文中有所涉及,在此不谈;后者的教育看似简单,实际上大陆大多数新闻学院都没有很好地完成。

新闻学院的方法论教育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具体而言,每一个部分又包括许多细节。

在获取信息方面,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学会——

读报上网。这并不是单纯指会读八卦小报,上“hao123”,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对全世界的新旧媒体行业有基本的了解,拥有固定的、丰富的、可靠的信息来源,能够轻车熟路地从各种媒体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搜索。这并不是单纯指在百度的搜索框里面输入几个汉字,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学会用最合适的搜索方式,在最合适的搜索引擎或资料库中找到需要的信息。

用微博,用iPad。这并不是单纯指会在微博上发表小情绪,会用iPad玩游戏,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学会利用一切新鲜的媒体技术搜集信息,观察新技术给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带来的改变,思考新闻业新的可能性。

翻墙。这并不是单纯指会使用翻墙软件,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有破除技术阻碍获取一切可能获取的信息的能力。

外语。这并不是单纯指会应付英语等级考试,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可以通过阅读、交谈等方式从至少一种外语世界中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此外,若能掌握一些心理学运用于采访,能学会经营人脉,则会更加出色。总之,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练就一种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用的信息。

在分析信息方面,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学会——

逻辑。这是构成新闻学院学生主力的“文科傻妞”们最受诟病的地方,高中的文理分科让许多学生过早远离了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保持清晰的逻辑对于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人是何其重要。

批判性思维。要对获取的信息保持足够的警惕,对信源的可信度有基本的把握,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常识,对逻辑上无法自洽或与常识违背的地方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信息整合。要能够从几万字甚至更多的资料中快速梳理出逻辑线索,剔除冗余信息,将其精炼为千余字甚至更少的文章,并用明晰、生动的方式将其串联起来。

在表达信息方面,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学会——

写稿。无论长短,无论体裁,通用的标准是:真实、准确、生动地传递信息。

多媒体的表达方式。只会写文字稿的记者已经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了,最佳的记者是既能写字,又能拍照,还能录音录像并进行剪辑制作,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以此为目标。

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鼓励新闻学院的学生建立并好好经营自己的博客、微博客,学会利用一切新技术手段在一切新媒体平台以各种新鲜的形式发布信息。

以上所言诸多细节,是在方法论上最理想的培养目标,若有人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则可谓牛人、神人,我辈甘拜下风。合格的新闻学院学生只需能够完成上述大部分目标即可,但如果大部分都无法完成,则该新闻学院的培养能力就存在严重问题了。

不是常有人批评说新闻学院就是个职业技术学院吗?上述方法论的教学内容是最“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了,但它真的那么简单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