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蒋日记”所有权官司,将于2011年10月 31日宣判,当天刚好是蒋介石125岁冥诞 

蒋介石维持了多年撰写日记的习惯,留下了大批的日记资料。

蒋介石写日记,动机绝对不是单纯地记录每天发生什么样的事,以防遗忘而已。能够在忙碌中长年不懈不忘,正因为日记对他来说有更深沉的生命意义。

写日记很重要的意义,在于“自省”。影响蒋介石最深、让他终身信奉不移的,是王阳明的哲学。退居台湾之后,蒋介石还特别将自己最喜欢的台北近郊“草山”,改名作“阳明山”。蒋介石领受体会的王阳明哲学,不在心性理气的讨论,而在修养功夫,尤其是明末进入一般人生活当中的一套自我检查仪节。从王阳明强调的“慎独”观念出发,演变成为具体的时时自我检查的办法,或者填写“功过格”,或者诚实地面对自己写日记。

蒋介石的心性修养习惯,还有另一项隐而不言的影响不容忽视,那就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的“武士道”。武士的训练格外强调“动心忍性”,也就是在日常中自觉地寻找折磨考验,如此才能在未来碰触大场面时不惧不悲,保持平静。每天洗冷水澡,夜晚去到坟场体验死亡,都是武士道中常见的修炼手段。

因而蒋介石的日记中,必然充满了对于自己缺点的反省记录──他写日记就是为了克服心中的欲望与劣行冲动。如果光是出于这样的修养用心,我们可以预期会在蒋介石的日记中,看到他最糟糕的一面,也就能够看到许多正式历史记录上不能写、不方便写的不堪细节,具有高度的“内幕”价值。

然而蒋介石写的日记,尤其是他获得权力之后写的日记,在修养反省外,还加上了另一层意义。那是他要留给后世、让历史评判他的主要依据。在这一点上,蒋介石仍然带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信仰,比表面的基督教信仰更加强烈——不那么在意死后上天堂或下地狱,比较在意死后在历史上拥有什么样的名声地位。不只是他,他的儿子蒋经国也很在意历史地位,年纪愈大健康情况愈差时愈是在意。蒋经国后来在台湾积极推动民主化,最深切的用心就是“向历史交代”,也就是希望未来历史颂扬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引为晚年最大的安慰。

换句话说,大部分时候,蒋介石写日记,心中是有“后世读者”乃至“后世史家”的。因而他也就不可能对日记完全诚实,会有他针对历史评断想象的选择。最大的错误、最黑暗的心思、最凶残的决定,是不会出现在他日记里的。

蒋介石的日记,不是解答中国现代史许多错综环节的万灵丹,我们不需抱持太高的期待。然而,若是明白蒋介石的性格,知道日记在他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当然能够从这庞大的文字数据中,更准确地认识蒋介石,至少认识到他希望别人认为他如何深处时局之中,如何看待他身涉的众多关键事件。再对他的日记进行解读,尤其是细绎字里行间潜藏的讯息与意识,配合和其他同时期史料的比对,我们就大有机会建构出相对立体的民国史图像了。

蒋介石日记早可公开而未公开,不只是民国史研究上的一大损失,也大大妨碍了海峡两岸对各自发展来历的认识与追索。开放蒋介石日记,让大家可以自由研究蒋介石日记,是蒋家后人负欠两岸社会的一个迟迟未来的决定。

(作者为台湾作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