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05:31:00

最早知道《英中时报》是因为刚到英国的两件事情。第一件,我发现,欧美嘉机票代理常常被留英网民痛骂。第二是,我有时候去中国超市,看到门口躺着 一堆《英中时报》,作为对新闻有所要求的半个媒体人,我总是昂首阔步的迈过去,自己掏钱买几份过期的《星岛日报》回家看。后来,我慢慢知道了,这被骂的和仰躺着报纸背后,站着同一个人,而且是安徽人。
 
 随着阅历增长,我对安徽人有一种难言的情感。在家,安徽人是我的领导;家之外,安徽人管理着我的国家,还会继续管下去。开头那两件事情,给我印象也极深。我不喜欢网络上抱怨机票贴,讨论多少公斤,骂骂东航电视屏幕。其实,这个世界上有条道理是很清楚的:一分钱一分货。拿了便宜的机票,自然要做好不便宜的准备。其次,是《英中时报》从躺在中国超市门口烧钱,到逐渐成为英国华文报纸的翘楚,据说广告和发行量逐渐对《星岛日报》构成威胁。
 
 两件事,四个字,所谓“不怨不弃”。《英中时报》走到今天,这四个字可能是让我感受最深。我不敢说《英中时报》已经成功,但是根据我的估计,英国大概可以容纳的下最多两到三份华文报纸,《英中时报》已经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我给《英中时报》写过稿子,父母来英常常把赠送的报纸,从头读到尾,而我最大的收获却是认识了其中的编辑。前主编叶声是一个有趣的人。我们在电话里交谈,叶主编不负其“声”,语调委婉,犹如港台小生;后来见到了,原来是光头大汉般的怪叔叔,还是个湖南人。说话直来直去,喜怒形于色,我问他周末干什么,他说在家画油画。这令我肃然起敬,今年年初,他回国之后,我特地买了一本水彩画手册,打算培养自己这方面爱好,以示怀念。
 
 对于《英中时报》,我最爱看的是有一页对新闻的短评,出手就知道是资深媒体人。后来知道主笔的是另外一位主编章戈浩。章兄是英语科班出生,基因强大,两个子女先声夺人地长得象他。我与他之间有过一面之缘,热情,敬业,端着照相机,趴在别人脚底下就开始拍脸。我佩服这样的热情,尤其是来自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一个人的热情与才华,常常是不能够兼容的,章兄是个例外。这也许是《英中时报》过人之处。
 
 编辑部还有很多编辑,我偶尔有过联系。人才多,流动性大,这是在英国的华文媒体中常态。在异国土地上,中国人的才华总是被诸多签证、生计这样的事情所束缚,但愿《英中时报》能够成为一座强固的基地,让中国人才华在这里能够积淀、巩固,最终能够形成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力。
 
 2006年,我曾经为全英学联的杂志《英伦学人》做过一年主编,深知海外做中文媒体不易,一切试图跨阶段的发展,让一份报纸或者杂志横空出世,成为主流,都是不现实。这段经历让我对于英国媒体也慢慢有些了解。当时的《英中时报》在学联春晚摆摊,现在慢慢走入了英国华人社区。现在据说,这份报纸是海外华文报纸中,出版页数最厚的,这已经是一个成就。
 
 在英国,有很多社区报纸,往往扎根于特定的族群社区,《英中时报》也不例外。媒体的竞争,我始终相信是内容为王,活下来就是影响力。《英中时报》与大陆媒体相比,更像是一个门户网站,为了扩充内容,站到了海外统一战线的队伍里,给大陆诸多媒体当展示板。从成本上来看,这是一个折中的战略选择;在商业网络上看,也是老板的名片,结交大陆甚至海外的诸多媒体资源,也许将来可以做成自己的内容。
 
 最近看电视剧《新三国》,讲的就是一个安徽人,怎么样打败一个江苏人和一个四川人(或者河北人)的故事。出于对家里家外安徽人的敬意,我希望MK (Milton Keynes,《英中时报》的总部) 就是英国华文报纸的许昌。
 

上一篇: 留英的抑郁症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40)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