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海上争端国当前制造的麻烦,不仅威胁中国长远的海上主权利益,而且它们对中国自尊的伤害在不断消耗中国国内的政治团结。”“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在接近达成一种共识:海上的问题要顺其自然,中国不能以武为先,将军事解决作为国策。但中国也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应当‘杀一儆百’。” “大家渐渐认为,和平崛起并不意味着用让步购买和平,一旦中国卷入海上军事冲突,未必就有一些人预言的那么可怕。中国社会的这种思想过程是真实的,它不可能不影响中国未来的外交决策。海上争端国未必看清了中国社会的这种动向,它们在以过去的印象误判今天的中国。正因为此,南海等敏感海域爆发冲突的危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很可能是近年来最高的。”“可以预见,如果周边国家在与中国的海上摩擦中不加收敛,一些纠纷频繁的海域突然爆发军事冲突是迟早的事。”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中国一向对南海的态度是可以谈判,但必须在双边框架下谈。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立场,一对一谈,可以坦率交流,如果是多边式的国际会议,也就是日本现时所倾向的模式,南海问题马上国际化,对中国极其不利,有心人会利用南海其它国家,以狼群战术包夹中国,所以北京的双边立场一直坚持不放便是这个道理。因此,纵然中国内部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应该以强硬姿态解决南海纠纷,都无法为中央所取纳,因为一旦兵戎相见,不仅双边无法谈下去,更马上变成国际事件,美日大条道理以‘影响本国利益’为名强加插手。”“中国的外交手腕到今天已相当有火喉,软的硬的都齐备,就看对手想来点什么” ,“北京把‘可以很强硬’底牌亮出,是做到有言在先,不是坏事。”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薛理泰的评论称:“今年东亚峰会将于11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美、俄两国将首次作为成员国与会。预计峰会绕不开南中国海主权争端,东盟诸国势必在会上争取美、俄两国的支持。美、俄两国首次出席,势必要有所表现。何况,今年是美国实施重返亚洲的战略的关键性的一年。”“南中国海问题究竟是否已经多边化、国际化了,峰会上即可见到分晓。北京一味强调反对多边化,似乎不是善策,应该另觅其它因应路径了。” “东盟国家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在南中国海海域上巡逻的是军舰,在海域上空巡逻的是军机。哪怕是在北部湾,中国动用海巡船就能制止越南侵犯中国主权和管辖权的行为吗?”

美国《纽约时报》署名迈克尔•奥斯林的评论称: “从总体来看,东南亚越来越像是多个棋手参与的棋局。不同的棋手各自结盟,摆弄棋子以占取领土。”“领土争夺掩盖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亚洲的力量对比。北京试图防止小国相互结盟或者与美国等大国形成伙伴关系,从而力图在本地区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力量对比。尽管美国海军与东南亚国家加强了联合训练,但中国领导人可能还是认为,华盛顿不可能把安全保障扩大到所有这些国家。由于美国在亚洲维持势力的能力将不断减弱,这最终会使中国成为在本地区占据支配地位的海上强国。亚洲的形势是否会失控,似乎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中国未来对邻国采取的行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