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7日 01:40:16

  

在中国就业促进会“绿色就业”课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2011-10-20

发展绿色就业,首先需要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不是在一个政府部门业务范围以内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恐怕很多政策需要部门之间的协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么,怎么来推进这种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发挥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这里有很多具体文章可做。
   但研究绿色就业这个课题,非常有必要,很有意义。中国其实在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就业方面潜力是非常大的,问题是怎么解决这中间的一些瓶颈问题,怎么来推动?我认为不见得都要靠政府投资,或者都靠国有企业来做。当然,政府的推动作用、政府的政策引导很重要,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起积极推动的作用,也很重要。但是,还要考虑政府怎样做、采取哪些政策、做哪些工作,才能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全社会的作用。并不是说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靠政府来投资,这个事就解决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要涉及现行政策的调整,甚至涉及到现行体制的改革问题。
   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垃圾分类的问题。现在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在技术上是可以解决的,经济效益是好的,社会效益也是好的;对于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是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但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因为我们没有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是不是没做?其实也做了,街上都摆了垃圾筒,写了可回收、不可回收,但是实际上分不了。于是,我们就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说,我们中国的老百姓素质太低,老百姓做不到垃圾分类,所以这个事没法解决。
   但是我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这件事情首先是政府工作没有做到位。我在澳大利亚生活过几年,在这件事上,我有切身的感受。城市垃圾的分类,首先是政府在这方面持续地、坚持不懈地、非常具体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怎么分类?旧报纸、塑料、金属、各种不同的垃圾怎么放,都有具体的解释。而且给你提供方便,把垃圾筒摆在你门口,非常明确地告诉你,旧报纸放在什么地方,玻璃瓶子放在什么地方,塑料放在什么地方;而且持续不断地宣传,告诉老百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使这些概念在社会上深入人心。
   没有这一系列的工作,光靠老百姓的自觉意识,希望靠老百姓自己主动就把这个事办了,不可能。光摆了两个垃圾筒,一个写可回收,一个写不可回收;随便问谁,什么叫可回收?什么叫不可回收?谁能给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反正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你现有的技术什么能回收,什么不能。你从来没有给出一个清楚的、详细的解释。受过多年教育的人也搞不清,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谁搞得清楚?
   所以,垃圾不能分类,不能光说老百姓素质不高,我觉得首先还是政府工作没有做到位,政府没有持续地宣传,也没有把解释工作做好。至少你要把分类的具体概念明明白白地写在垃圾筒上,这是很简单的事,总是可以做的吧?而不仅仅是写个模模糊糊的“可回收”、“不可回收”。然后,宣传工作,垃圾分类处理、回收,这些工作都要跟上。实际上,即便有些老百姓明白,已经分类了,但是收垃圾的来了,稀里哗啦全倒在一起了,人家分类不是白分了吗?几次以后谁还再给你分类?自然都不分了。
   所以,如果政府不能认认真真地、持续地推动这个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具体,这个事确实解决不了。但是这些事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国外,这事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一个部门就能解决。但在中国这个事就麻烦了,环保是环保局的事。要向老百姓宣传,那是你宣传部门的事。要垃圾分类,是环卫部门的事。回收以后的再利用,可能又是工业部门的事。我们的政府部门,凡是会涉及到其他部门职权范围的事,是绝不介入的。谁和谁也不衔接。那这些问题你怎么解决?不解决这些问题,你又怎么解决垃圾回收利用问题?
   这事在国外就没那么复杂。比如说政府交给市政部门来做这件事,那你向老百姓宣传,你去做这个具体的分类,你去解决垃圾回收过程中的问题,这些环节怎么衔接,这都是你一个部门应该解决的事。他用不着考虑说,我是不是介入了其他部门的领域了?我会不会做多了?我尽量不多做,不介入别人的领域,只做我这个部门设定的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我觉得这说明我们政府工作的理念,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相差很多。
   在这方面,其实是有很大余地的。政策上的调整,包括体制上的调整,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发挥部门的主动性,这方面潜力还很大。不见得一说绿色产业和绿色就业,就需要搞新的投资,也不见得都要靠新的技术,有很多现有的问题通过政策调整,其实就是可以解决的。
   我在北京看到,实际上已经存在一个不完全的垃圾回收系统了。谁建立的?是农民工建立的,完全是靠市场,是自发的。到处有农民工回收垃圾,卖到垃圾回收站,回收站这些人也是农民工,把里面有用的东西,旧报纸、玻璃瓶子、塑料瓶子这些东西都捡出来,这些东西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回收利用了,但完全是靠市场,并没有政府在里面起作用。因此回收是不完全的。如果政府想进一步推动、完善这件事,完全可以有一些政策上的考虑,比如说如何帮助这些人解决一些瓶颈问题,让他把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做得更规范。他现在要的当然只是能卖钱的东西,不能卖钱的不要。如果政府来参与,是可以做得更完整的,可以用激励机制,例如某些补贴政策等等,可以进行培训,来促进他做这件事。
   再一个例子,是关于农作物秸秆回收。现在中国粮食产量5亿多吨,再加上其他作物,每年大概有8亿吨的秸秆,按发热量折合标准煤,估计大约4亿吨。如果能利用起来,那么相当于全国一年能源消耗总量的百分之十几,超过现在核能、风能、太阳能这些绿色能源的总和,也超过每年全部石油进口的总和。这么大的一个资源,能不能利用?现在恐怕大部分都没有利用,利用的只是少部分。大部分扔掉了,烂掉了,或者一把火烧掉了。还污染了空气。如果能利用起来,减少多少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少花多少外汇?
   现在的生物质燃料,这个技术据我所知是现成的,沼气技术也是现成的,但有的地方做得好,很多地方做得不好。生物柴油技术也是有的,只是还需要完善或者提高。这些技术都有,但是相当于四亿吨标准煤的这个资源是怎么利用的?没有利用起来。为什么?因为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解决得好,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绿色产业,而且能够带动大量的绿色就业。不是麻烦吗?麻烦就需要人工;需要人工,就带动就业。而现在国际市场能源价格这么贵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来利用这个资源的话,在经济效益上也应该是好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些现成的技术,但是没人去组织、去推广、去实施,没人去给老百姓做示范。当然不是说都要靠政府投资来做,更重要的是政府来引导、示范、推广,必要的环节组织技术攻关,或者通过补贴等手段来促进,把各个相关环节打通,解决中间一些瓶颈环节的问题。
   例如农村存在一个回收网点问题,怎么回收?怎么运输?远距离运输不合算,需要寻找就地加工的途径。有的可以加工后就地消化,有的可以初步加工以后再运输。因此,想一下子就靠政府投资在全国建立网点,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可能。但是能不能通过政策调整,通过具体的、积极的规划、设计、示范、组织工作,去鼓励民间这方面的产业发展,来逐步推动这么大的一笔生物资源的利用?我觉得这是可能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组织工作非常重要。但这需要各级政府转换思路、转换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服务上来,而不是一门心思搞投资项目、搞GDP、搞财政收入。
   最后说一点想法,不一定跟绿色就业有直接关系,但我觉得很重要,就是农民工的社保问题。去年城镇就业人数接近3.5亿(可能还有遗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了1.9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1.7亿,工伤保险覆盖1.6亿,失业保险覆盖率更低,只有1.3亿。平均算下来,实际覆盖率只达到了50%上下。哪些人没覆盖?主要是农民工。有些数字说,覆盖率已经到90%了,那个数字我认为是不可靠的。计算基数不应当把农民工排除在外。
   我认为需要把长期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这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实现全社会保险,没有农民工的市民化,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不是他们不愿意成为城市居民,而是现行制度和政策限制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
   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是50%,这已经包括了农业户口的城镇常住人口。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70%—80%,有的更高。在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大趋势。如果按我们现在的发展趋势,中国再有20年或者不到20年,就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因此今后还会有大量农村人口继续转移到城市。但我们不能长期保持这样一种政策,把新老城市居民分成两种身份,两种待遇。老城市居民有户口,享受城市社保和医疗、教育、住房等优惠政策和公共服务;而新城市居民没有户口,只作贡献,没有同等权利,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老了,干不动了,你再回到农村去生活。这是不公平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也不利于今后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资本主义早就做到的事,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做了的事,即全民权利平等,一视同仁,我们长期以来还没有做到。
   目前政府正在解决城镇社保的异地接续问题,这是一大进步,有利于农民工加入城镇社保,有利于提高社保覆盖率。在农村实现了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并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也是巨大的进步。但还有不少障碍因素有待解决,包括转移人口的城市户口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住房政策问题等等。这些需要统筹考虑,加快解决的步伐。
   (根据记录稿整理,有个别改动)

上一篇: 中国改革走到哪里了?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80)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