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小贩中心的期待

(2011-10-31)

早报导读

  环境及水源部长维文医生继10月8月宣布政府将在未来10年恢复兴建10个小贩中心之后,于前日进一步透露当局已经成立了一个由本地商人周士锦牵头的讨论小组,博采众议,重点讨论如何为新小贩中心建立一套富有创新意义的非追求盈利管理模式。

  除此以外,讨论小组也将从新小贩中心如何在设计上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加干净、环保、节能和通风的用餐环境,以及如何更好地与社区设施结合,融入社群生活这两个方面,广泛征求民意。接着,讨论小组将在收集来自民间的广泛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细致讨论,形成一套或几套方案,以便有关当局采纳,形成政策。

  本届政府于5月成立后,强调将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加强与民意的互动。环境及水源部在新小贩中心的管理模式、设施设计、社区功能三个方面,问计于民,显然是此一执政理念的具体化。而由周士锦为首的讨论小组,则可以从业内精英的视角提供专家意见。倘若讨论小组提呈给政府的最终意见被当局采纳,且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被证实达成甚或超出预期效果,那么这一个结合了官方判断、专家意见及民间建议的政策形成模式,就可以推而广之,值得期待。

  政府最初建设小贩中心的一个主要考量,是鉴于分散全国各地的路边摊和大排档的卫生情况难以保障,也不便管理,而且还影响到了城市发展,因此就把小摊贩们集中到小贩中心。

  在1986年政府停建小贩中心与湿巴刹以前,我国各地的小贩中心和组屋区基本上是同步兴建的。久而久之,小贩中心不仅成为了组屋区居民买菜、购物、用餐、办年货的必访之地,也成为了居民们喝茶聊天,联系感情的社交中心。其在加强社区凝聚力方面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是难以替代。而这种集餐饮、购物、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小贩中心文化,可谓极富新加坡特色,在其他国家是很难找到的。

  可是,在1986年以后兴建的组屋区,例如榜鹅和盛港等新镇,就没有小贩中心,其社区凝聚力料必也不如拥有小贩中心的老组屋区。维文部长把如何让新小贩中心能更好地把社区和社群紧密结合,成为居民交流的情感联络站,列为讨论小组的三大工作方向之一,应该也是出于这个考量。

  且不提附设于小贩中心的湿巴刹,就以熟食中心来说,它和咖啡店和食阁,是国人每日解决三餐问题的三个大众化餐饮消费场所之一。相对于由大型饮食集团商业化经营的食阁,以及由咖啡店业主经营的咖啡店,熟食中心所提供的饮食是相对廉宜的,尤其是那些没有翻新过,租金尚未调整的老熟食中心。

  对价廉物美饮食的需求,是国人希望政府能保留和恢复建设小贩中心的主要因素。正因如此,当维文部长不久前宣布政府将重建小贩中心的消息一传开来,国人无不雀跃万分,深表支持。

  目前看来,非追求盈利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新小贩中心的。可是,这个模式若成功推行,民众不免也会期望政府能在现有的112个政府小贩中心,以及建屋发展局拥有产权的咖啡店,实施此一模式,而不仅仅是由政府拨出更多地段增加小贩中心摊位的供应量,让市场力量来决定租金的起落。

  小贩中心文化已经是新加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价廉物美以外,国人希望此一独特生活形式能继续保留,并且发扬光大的原因。如果未来的10个小贩中心,能够形成新的文化特色,自然更好,并且也可能成为现有小贩中心加以仿效,去芜存菁,重焕光彩的参考对象。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