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和平主义与台湾政治的四种人

(2011-11-10)

早报导读

● 石之瑜

  台湾政坛的选战焦点,近来从和平协议进一步开展(或说是退化),集中到关于马英九提倡和平协议是不是他要卖台的前奏曲。民进党主张马英九的和平协议是启动了与中国统一的进程,马英九为此亲自上电视反驳。

  蔡英文据以论断马英九提倡和平协议是撕裂社会,而马英九则屡次至各处反驳,和平协议的主张过去蔡英文也提过,李登辉与陈水扁更是大力主张过,为什么现在由他来提,就从爱台变成是卖台。

  在选战烟硝中,突然和平之声听似不绝于耳。但是,各方对于和平没有任何深度思想做为基础,以至于他们目前对和平的提倡,以及对彼此的质疑,只能流于粉饰宣传或谩骂。

  虽然不同的人对和平的主张各有巧妙不同,但是对和平抱持轻佻态度而不自知,已经不是一个党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台湾整体政治文化的反映。简言之,马英九或蔡英文对和平本身没有思想,和平在他们口中好像语助词,没有意义。

  在台湾,具有内涵的和平思想必须回答的是,主张和平是否与无条件支持美国的政策有违背?主张和平是否与台湾独立的价值有违背?主张和平是否对于区域安全的责任有违背?答案当然因人而异,不过在台湾的情形是,提倡和平的政客们没有给答案,也没有给答案的意愿或能力。

后殖民文化下四种人 

  台湾属于后殖民政治文化,政治人格中有两大挣扎。挣扎之一,是因为信心不足,对心目中拥有权力的人倾向讨好;但又由于也迷恋权力,不肯低声下气,而想刻意回避权力之所在。

  挣扎之二,是因为自我放大,凡事不能接受别人的反对,于是执意想改变别人;但又由于怕被拒绝,也想干脆拒绝沟通。如此构成后殖民政治人格的两大面向:要不要讨好有权力的人?要不要改变别人的偏好?

  这两大面向构成四种人格,他们论及和平,当然会各有不同风格。第一种人是又要讨好有权力的人,又想要改变别人的偏好,马英九是典型。对这种人而言,和平不可能是思想,只可能是用来迎合别人需要的说词,所以对侵略者可以称颂之为和平天使,对受威胁者也会提出和平诉求,来吸引他们注意。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