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骏:由TPP说开去

(2011-11-09)

早报导读

● 陈友骏

  尽管《读卖新闻》报道,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将于11月10日宣布参与TPP(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多边谈判,但鉴于日本国内反对、抵触的声音比比皆是,TPP与日本的这段姻缘或许仍需打个问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TPP仍处于一个悬而未定的尴尬位置,不但无法成为决定未来政治方向的风向标,更可能演变为民主党政权摔跤的“滑铁卢”。一方面,经过此前多轮的磋商和谈判,现有的TPP谈判参与国仍未在“零关税化”这一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致使TPP的未来前景深陷阴霾。另一方面,在日本国内,就是否加入TPP一事仍未达成意见的完全统一,甚至在执政的民主党内部也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对立意见。为了与以首相野田佳彦为首的赞成派对抗,日本前农林水产相山田正彦等组成了强硬的跨党派反对同盟,并已经以公开讲演、街头游行、组织学习会等宣传方式抵制野田政府的“错误”决定。

  另据日本共同社的舆论调查结果显示,38.7%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加入,36.1%表示反对加入,正反双方的比例不相上下,反映出日本民众在此问题上的犹豫未决,致使政府希望“还权于民”的传统政治操作也落得破产。而且,由于日本国内的民意仍处于举棋不定的摇摆状态,政府的决定很可能有悖于未来民意的真实走向,因此野田新政权关于TPP的任何决定,势必将“作茧自缚”。

  其二,TPP的经济价值仍有待考证,预估与现实的可能脱节,造成政府抉择的战略性迟疑。与TPP问题相比较,如何尽快实现东部地震灾区的经济重建,促进日本经济的整体复苏才是野田新政府的当务之急。为了尽快实现日本东部地区的灾后重建,日本国会已经通过了两次补充预算案的决定,接下来,第三次预算案能否继续在国会得到认可,将是考验野田政权重要的试金石。不论怎样,野田政府必须尽快在此问题上实现突破,并在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上拿出现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否则将不得不延续“短命政府”的悲惨命运。

  另一方面,尽管就TPP为日本带来的新经济价值,日本政府及一些研究机构已给出了一些推测、统计等,但这些仅凭纸和笔做出的演算结果,其可信度究竟能有多高?具体的操作难度有多大?谁都无法正确地预估。更为令人担忧的是,TPP的“双刃剑”效应,即TPP在创造日本经济新增长空间的同时,也会削弱或破坏日本经济的传统增长点,尤其是长期处于保护状态下的日本农业板块,很可能将全军覆没于美国式机械化农作物的出口大军中,届时日本粮食自给率骤降所造成的恐慌,其结果或许将成为此后几代日本人的战略包袱。

TPP比经贸区更进一步

  其三,与TPP带来的经济价值相比,其创造的政治效应或许更值得期待。TPP最初是由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个小国家发起的,由于美国的介入才使得TPP声名鹊起,一跃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焦点之一。可以说,日本与TPP的关系是双向的,二者相互需要、彼此选择。具体而言,就已经参与TPP多边谈判的国家中,除了美国是屈指可数的贸易大国、强国之外,其余的国家基本都属于国际贸易的二线队伍,无论是贸易规模或是贸易辐射力,都无法与一线队伍的日本相媲美,由此日本的参与势必会扩容TPP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反之,参与TPP的谈判可视为野田新政府给美国奥巴马政府送上的大礼,不但修补了此前略显裂纹的日美关系,更为奥巴马政府所谓的“亚太回归”战略铺平“垫脚石”,真可谓是一石二鸟之举。

  最后,这里必须提一下中国与TPP的关系。有观点认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TPP,又面临着日美同盟强势的战略遏制,中国为了以示对抗,会积极推动中日韩自贸区或“10+3(东盟/亚细安10国+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笔者认为,TPP与中日韩或“10+3”模式的自贸区并不是同类事物,彼此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且二者的交集仅限于涉及贸易自由化方面的部分条款。更何况,TPP实质上是规格远高于自贸协定的经济合作条约,不但包括零关税化、互相简化通关手续、原产地证明等贸易自由化相关条款,更包含劳动力标准、环境标准等战略性的经济合作规定。因此,TPP与自贸区之间既有重合,又存在区别,二者不可完全替代。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是否加入以及如何加入TPP,只能做战略性的考虑,而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而且,无论是中日韩的自贸区,还是“10+3”的自贸区,其结果都依赖于各国研究、谈判及协商的成果,并不是中国一家说了算的,不存在谁主导、谁跟从的关系。

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