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14 日),《明報》有讀者在副刊的編輯室手記寫信問該報總編輯張健波,為什麼《明報》接二連三刊登蔡子強的大塊文章?並指該報「觀點版」似乎已經淪為「蔡子強專版」,難道香港只有他懂得撰寫區議會選舉的分析文章?而蔡子強「只是」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的高級導師,若要找專家,也應該找個更有學術地位的教授。張健波在專欄裏回答,採納稿件的原則主要是「看稿件質素,而非作者職銜」。

行內記者經常打趣說,若只看香港的媒體,會以為每個專責範疇均由一位「專家」獨攬意見——香港懂內地法律的學者只有王友金教授;評論內地政治局勢的權威是劉銳紹;分析國際關係首選沈旭輝;本地政治評論嘛,七成都是蔡子強。

為什麼又是王友金?為什麼又是劉銳紹?為什麼又找沈旭輝?為什麼又是蔡子強?這不是個別讀者的問題,亦是許多非政治組行家的疑問,還不時聽到學術界朋友埋怨,傳媒來來去去只吹捧那幾位仁兄,認為「香港一定有更有學術地位的教授、專家」,當中也嗅到少許「酸葡萄」氣息。

面對記者主動聯絡

必須強調的是, 「傳媒專家」絕非不學無術之輩,若單靠浮誇膚淺的學識,很快就會「露底」淡出,能夠留下來的專家學者,除了本身具有深厚學養,也要不斷學習進修。正如在香港,誰敢自稱較王友金教授更懂內地法律?而蔡子強也是出名勤奮的學者,鏡頭背後其實不斷用功。

然而,亦可肯定,香港應該是有更好的人才學者。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發掘出來?躲在象牙塔裏不見人,縱使再出色也無人認識。須知道,記者找學者和評論員在傳媒發言,除了要有一定銜頭和言之有物外,若能配合「出街」時機,有時較學術地位更重要,只要能掌握到箇中訣竅,誰都能取代「蔡子強」(或者平分列席),行家都期待學者能從象牙塔裏空群而出,那將是社會之福!

「取代」策略可分為四部曲。

第一步是「建立良好關係網絡」。出席公開場合時,可友善地向記者介紹自己的學術專長,.對方有需要時可隨時聯絡。這不是要學者降低身段,而是只要友善地跟記者聊聊,盡責的記者就會主動出擊,拿取卡片以備不時之需。在現今社會,關係網絡對記者來說是最重要的資產,對學者專家來說亦不能輕視。

目前某些學府,例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便會印製專家名冊派給傳媒,把教授學者分門別類列出來,部分還包括手機號碼,讓傳媒在假日時亦可隨時聯絡訪談,甚至相約他們趕到新聞現場進行觀察評論,對記者來說是十分「user friendly」的安排。

過往大部分學府均容許教授自由回答記者問題,毋須向部門主管通報,但近年某些大學卻要由「傳訊部」統一處理,要求記者先要透過公關人員,甚至要把問題列出,才安排學者回答。為配合職員的作息時間,許多時候在數天後才收到長篇大論的回覆;結果是,學者和記者都花掉時間,新聞時效也早就過去,效用等於零。

第二步是「主動出擊」。即見到自己的專業範疇裏有事發生,立即主動與相熟記者聯絡,或者把個人看法傳真予傳媒機構。這種招數雖然具有「投籃」風險,但媒體都是「貪新愛舊」,若發現「新人」的意見和「舊人」的相若,為了讓讀者和觀眾有新鮮感,其實很樂意採用。

曾經聽過某些學者說,報紙的論壇文章沒什麼了不起, 「若果有人邀稿,我也寫得出」。但許多出色的文章都是在「沒人邀稿」下主動寫出來,反正現時大家都用facebook 或網誌,只要是好文就會有人傳閱。正如沈旭輝在區議會選舉後寫下長文〈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黃毓民——香港政治傳訊的迷思〉,原本只在fa cebook 張貼,但很快已有千多個轉貼,廣傳程度絕對勝過報章論壇版。

第三步是「切合公眾需要」。請看清用詞,不是「奉迎」而是「切合」公眾需要。當學者出現在電視新聞或報紙上,分到的地盤可能只是十秒鏡頭或二百字的框框,如何利用這個有限空間傳遞最有用的訊息,那是「大眾學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有問必答隨時現身

無論任何媒體都有死線和限制,記者最怕受訪學者拋出一大堆艱澀難明的學術用語,然後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記者事後要把那些「外星文」譯成淺白文章,過程就像難產那麼痛苦。某位經常被批評「意見膚淺」的學者曾經說過,回答記者時「最好讓牛頭角順嫂都聽得明你講乜,否則就是失敗」。大眾傳媒不是學術期刊,書包拋得太多太大,就會把尋常百姓嚇走,有害無益。

嚴格來說,做到以上三步已能滿足一般記者要求,持之以恆就能經常見報;若要在傳媒「長青」,就要做到最後一步—— 「有問必答」。「有問必答」這個條件看似容易,其實很難。只因傳媒政治取態不同,記者質素亦良莠不齊,既然發言沒可能「原文照錄」,出街的意見總有機會給人斷章取義,甚至歪曲,這絕對是記者的過失,但現實是難以避免的。

某位經常見報的家庭科醫生,是行內著名的「救急首選」,即當未能找到其他醫生查詢時,就會勞煩他現身解答,而他亦永遠有求必應。當問及為何能一直堅持下去時,他的答案是: 「畢竟見報資料一定是對多於錯,要把握機會教育大眾。」這種「阿Q精神」實在令人折服。

題外話一則:已宣布本月底宣布參選特首的前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上周六出席教協論壇時,台下發言者說: 「人家驚唐唐,是驚唐唐廢;人家怕你什麼?是怕你狠。」在廢與狠之間,你選誰?

上周唐英年陣營把公關公司換掉,新上場人員包括多名資深傳媒人。有行家對此表示失望,覺得是為錢行事。筆者卻沒有悲觀,更不認為純粹是錢作怪,那只不過是在廢與狠之間作出選擇而已。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