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次採訪之前,從未到過新蒲崗。
但喜歡閱讀地圖的我,記得被長長彩虹道U字型圍繞的小區內,
有一組以數字順序命名的街道——
大有、雙喜、三祝、四美、五芳、六合、七寶、八達,感覺「很陳慧」。
(還是應該說,陳慧的《拾香紀》「很新蒲崗」?)

六七暴動

香港工業起飛的年代,新蒲崗是個十分熱鬧的工業中心;時至今日,我們還可以在大有街上見到仍在營運中的紅A塑膠廠和長江製衣有限公司,及不少印刷廠、紡織製衣廠、塑膠廠的舊招牌。但當年最興旺的還要數「穿膠花」行業;六七十年代港產塑膠花盛極一時,高峰期曾佔世界塑膠花貿易額80%。而引發六七暴動的香港人造花廠,正是業內一員。

事情由1967年4月中廠方宣布削減薪酬福利開始,至4月下旬,先後有92名工人被無理解僱;5月初,勞方開始反擊,在大有街近三祝街交界的廠廈外牆張貼大字報,號召罷工,並在廠房外集結阻止資方出貨。

5月6日勞資談判破裂,150多名工人在廠房外集會,群情洶湧;警察前來調停,卻有人乘亂將附近茶水檔的鐵摺椅擲入人群,引來防暴隊鎮壓,多名工人被警棍打傷,21人被捕;同時,大有街沿路廠廈內的工人和小童,紛紛從窗戶向警察投擲玻璃瓶、石塊等硬物,警方直到晚上八時才成功撤走。

旺景食堂 大有街2號

東主黃氏一家,原在旁邊開電器店,1975年從前任食堂老闆處接手經營,當年三姐和愛姐還是小孩子,就隨父母在店裏幫忙。愛姐說食堂生意在80年代最興旺,人人搵到錢,食堂是工友聚腳地,打牌鋤D不亦樂乎;90年代開始淡靜下來。現時大有街雖也不乏寫字樓上班族,但茶餐廳愈開愈多,生意始終難及從前。倒是年輕人愛來這種舊食堂尋找童年味道。愛姐在旺景食堂長大,成為人母之後也把女兒帶在店裏,街坊對小女孩總是熱情,這個請她吃東西,那個又教她寫字畫公仔,結果愛姐一度要在小女兒胸前掛個牌﹕「我已吃飽,請姐姐不要餵食」!

星光實業有限公司 大有街25號

62年歷史的紅A,是香港最大型塑膠製造生產商,也是碩果僅存100%香港製造的工業。

暴動鎮壓起點 大有街1號

1967年5月防暴警察便是由此處殺入大有街鎮壓工人,今日改建成寫字樓勤達中心,沈旭暉的六七暴動研究基地在這裏。

喬宏石屋

從港鐵鑽石山站A2出口走來,鐵絲網劃出來的小徑人來人往,通向大有街街口,中間那片空地便是大磡村舊址。大磡村是香港最後一個寮屋區,1950年代難民湧港時發展起來,2001年清拆前約有1700個住戶,由於無法獲得原區安置,部分居民拒絕遷走,政府多次以破門、破牆、截水電、封屋等強硬手段清場。現時唯一保留下來的房屋「大觀園四號石屋」是已故影星喬宏的故居,建屋所用的花崗岩來自鑽石山石礦場,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得龍大飯店 康強街25號至29 號

1963年得龍開業之初,主要為區內勞動階層提供大眾化的燒味碟頭飯;90年代工廠北移加上機場搬遷,得龍「蝕足10年」,老闆曾國生痛下苦功鑽研古籍食譜,重現正宗古法粵菜太爺雞、金錢雞、鴨腳包等,吸引食客跨區光顧,09年更成為米芝蓮推介食肆。

潮輝麵家 仁愛街52號

「真係10蚊?」有食客半信半疑問,阿姐一個「係」字清脆俐落。雲吞、魚蛋、牛丸、牛雜、牛腩麵通通10元一碗。記者嘗了雲吞麵,味道不俗,有三粒雲吞,麵的分量也夠一般女生吃飽。實在太抵食了!

港九樹膠塑膠業總工會 彩虹道22號

1947年成立的港九樹膠塑膠業總工會,在六七暴動初起時曾擔當重要角色。5月6日大有街第一次流血衝突後21名膠花廠工人被捕,工會主席馮金水到黃大仙警署抗議亦遭拘押,激起工會成員義憤,其後數天在區內策動多起抗議集會,引發5.11血案。6月23日,一批左派示威者遭警方追捕時逃入此會址,數百名防暴隊圍攻7小時才攻進去,拘捕膠業工會主席馮金水和53名工人。當日警方有1人被斧頭砍傷,十多人被鐵枝和硫酸所傷;左派報章則稱3名工人被捕後遭「毒打致死」。

軍隊鎮壓

及後數天,工聯會與其他支持者持續在新蒲崗工廠區集會示威,手持「毛語錄」高喊共產口號,囤駐街道上與警方對峙,並襲擊警員;警方先施放催淚彈和木彈驅趕,5月11日發射了第一響槍聲,127人被捕、2人受傷,是為「5.11血案」。其後,黃大仙、土瓜灣有群眾燒車,港英政府出動軍隊鎮壓,東九龍宵禁;北京表態支持香港市民上街「反英抗暴」。5月16日,香港左派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聯合親共團體數百人前往港督府、花園道與皇后像廣場一帶遊行,學生和群眾陸續響應,在港九各處舉行集會和示威,六七暴動正式開始。

工人地頭

隨着鬥委會在土瓜灣成立指揮中心,大有街在暴動中的重要性,於5.11血案後便減退。暴動過後,港英政府着力加強勞工保障,並推行一系列地方行政、廉政、教育、醫療、房屋等社會改革,香港迎來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新蒲崗工廠區機會處處,老街坊話當年,「師傅級」工人月入動輒過萬,小孩在街頭玩耍也被工頭招攬。人人生活無憂,區內熱鬧昇平,發薪後到啟德遊樂場、麗宮戲院消遣,成為大家的共同記憶。

90年代工業北移,加上新蒲崗遠離地鐵,啟德機場停用後區外人流大減,令這傳統工業區日漸式微。近年舊工廈的高樓底、大面積及廉宜租金,卻吸引不少年輕藝術家設立工作室、小劇場、舞蹈館,也有war game以至攀石場地;其他地區不可能的任務,都在這裏悄悄萌芽。然而,政府打造新啟德的鴻圖大計加上沙中線效應,還是吸引了發展商。新地樓盤「譽.港灣」如巨人駕到,大型倒模商場mikiki開幕,新蒲崗終於有了第一間星巴克。在巨人腳底的橫街窄巷之間,草根小店默默經營,10元一碗雲吞麵、古法粵菜尚未絕迹。大變前夕,是時候趕來拾味。

穿梭舊式工廈 重塑六七暴動

聽說沈旭暉也在大有街租了寫字樓,還以為他在湊藝術家和劇場人的熱鬧。原來最近他接了一個項目研究六七暴動。研究團隊訪問多位目擊者,包括參與事件的學生、工人、工會和左派組織成員、大有街上的廠家等,實地重組當年片段,並重點分析暴動爆發與港英殖民政策、及六十年代國際左翼思潮的互動關係。

研究開展了一年,估計至少還要再做兩年;經常在新蒲崗出出入入,沈旭暉很簡潔地以「幾得意」來形容這條街。在舊式工廈間穿梭,他便聯想到1967年的場景;同時亦目睹租金飛漲,舊工廈逐漸被收購重建成玻璃幕牆寫字樓,街道面貌一點一滴地變化中。當年目擊者已成老人,曾經熟悉的廠廈地標被拆去,滄海桑田之間都無法指出每件事發生的具體位置了。不過,在一般商業區已絕迹的街坊文具店、茶餐廳、雜貨店尚在,身在這裏仍能感受到草根生活的氣氛,總算一道難得可喜的城市風景。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