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女童被汽车碾压的事件引起巨大反响

广东女童被汽车碾压的事件引起巨大反响。

日前,佛山女童小悦悦遭碾压事件引发关注,其家庭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善款。小悦悦不治身亡后,其父王持昌决定将善款捐出。但随后,王持昌接到了大量短信电话,除求助信息外,不少人质疑善款去向,指其敛财。王持昌称这笔善款如今对自己而言,已经成了烫手山芋。(11月3日央视)

郭美美渐渐销声匿迹了,如同烟花一般,绽放过后便是沉寂;卢美美也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了……尽管,这些人火时,慈善很热很火,也有诸多拷问,但随着她们的“远去”,慈善还是那样,该透明的玻璃口袋,还只停留在口上或者计划的文件中,给人一定点的希望之后,再没有了下文。

这般寂静与辽阔的景象之下,公众对慈善的宣泄,必然要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此时,小悦悦的父亲出现了,他的出现,因为事关善款,而且跟慈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他之前信誓旦旦地保证,用不完的钱一分不要,全部捐出去。可如今,没有明朗的数据,没有清晰的榜单,与之前之承诺,有了强烈的反差,于是,小悦悦父亲,很不幸成了公众对慈善不满新的“宣泄口”。

而事实上,善款既然是捐给小悦悦的,那外人无权发问与发难。虽然小悦悦父亲曾保证,但即便其不遵守承诺,那也只是个人信用问题,并不是对慈善款发难的理由。更何况,捐出去的善款,是一分爱心,也最好是用在刀刃上,但如果因为受救人离开了,就要收回善款,那契约精神何在呢?那慈善的爱心如何呵护呢?可以说,小悦悦的父亲,有自己支配善款的权利,也有不透明的权利。

质问与发难小悦悦父亲的每一个人,必然都会强调,公众的监督,是对慈善好,是为了推进慈善事业的改革与完善。言之凿凿,道理却未必正确。善款最需要用在刀刃上,这点不假,但即便有正义诉求,最起码的契约精神,还是应该遵守的。

反而是公众不分青红皂白地发难,其实是一种暴力监督。毕竟,小悦悦的父亲不是开慈善机构的,也不隶属于任何的慈善组织,他没有义务像其他组织一样,对善款保持充分的公开与透明。

每个人都说监督是为了慈善好,这话不假,但监督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偏离理性轨道的监督,是一种暴力,更是对慈善的一种伤害。这样的暴力监督,其实很难真正倒逼出正常与完善的慈善体系。因为,这不唯独建立在不分个人和组织的监督,同时也不分公开和不公开的监督。正如很多人所言,善款不公开挨骂,公开也挨骂,那谁还会去公开呢?这是暴力监督最显而易见的影响,而现实生活的多重写照,也早已印证“暴力慈善是一种伤害”的格言。

遗憾的是,这些对慈善的暴力监督,还是嫁接在爱慈善的基础之上,只能说,这些人,即便他们义正言辞地表示自己是爱慈善,也只能算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狂欢罢了。对慈善的监督是必须的,但慎入“暴力监督”的陷阱。如今,请放过对小悦悦父亲的发难,毕竟,他不在慈善监督的主体范围之内,真正应该监督是,仍是红会等慈善组织。

本文并不代表BBC立场。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