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岳福斌

岳福斌教授认为金砖离不开中国,中国也需要和金砖加强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谈中国过去十年的巨大变化和未来金砖前景。

自“金砖四国”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1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10年仅“弹指一挥间”。然而,在这10年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犹如过山车,跌宕起伏,困难复杂。

不一般的十年

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老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危机四起,难领国际风骚,风光不在;“金砖国家”异军突起,顶惊涛战恶浪,独占鳌头,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下一步国际新秩序的形成,“金砖国家”将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新兴力量。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世界范围内多年累积所形成的深层次矛盾的凸显,使得本来就危机四伏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冲突虽未发生,但局部性的战事不断;亚洲金融风暴刚刚平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又爆发;翘首以待金融危机结束之时,欧债危机又迅速蔓延。

危机中的机遇

在世界政治经济既困难又复杂的形势下,巴西、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凭借资源、人口、市场等各自优势,抓住危机中的机遇,使得各自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金砖四国”如同一组新下海的联合舰队,畅游于浩瀚的亚、非、欧等国际洲际;南非的加入,使得影响范围又进一步扩大。

从“金砖四国”首次外长会面,到接二连三的元首会晤,新的国际合作机制正在形成,一个以国家元首定期会晤为主要形式,以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外长、财长、常驻地区组织使节会晤为辅助形式,以智库、工商、金融等各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多层次多边合作框架已浮出水面。

这一新的多边合作机制与框架,客观上已经打破了世界经济增长与发展被少数发达国家长期垄断和主宰的格局,“金砖国家”这一新兴市场经济力量开始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

这股力量,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加快了国际政治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对全球走出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形成“国际合作、共享繁荣”新秩序意义重大。

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国需要与“金砖四国”加强合作,“金砖四国”同样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近3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除发展难题,21世纪的中国已今非昔比。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基础上奋起直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0年间,走过了老牌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国内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连续多年保持举世无双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10.5%,GDP从不足10万亿元增加到近40万亿元,翻了两倍,由世界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对外贸易总额从不足5千亿美元增加到近3万亿美元,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基础不断加强,加工制造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日新月异,金融服务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区域经济格局更加协调,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已由上个世纪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转为资本输出和产业输出,进一步壮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发展中的难题

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人民币升值过快、幅度过大,对外贸影响较大;国际石油价格偏高,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已达50%以上;人口数量过多,人才结构性短缺,就业矛盾突出;过高的房价与通货膨胀并存,股票等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再融资受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等等。

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但并不可怕,相信中国有能力解决好这些问题。过去的30年,中国靠改革开放迅速走上强国之路,未来,中国将继续靠改革开放使这些难题得到解决。

况且,我们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人数众多、素质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源,稀土、煤炭等未来高科技产业不可缺少的稀缺矿产资源和基础能源、工业原料,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等。

更为可喜的是,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同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趋好;各个国家也愿意同中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政治往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在“金砖国家”中影响不断提升的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

金砖前景

近十年来,与中国始终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其它“金砖国家”,发展也很快。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GDP年均增长超过5.6%;能源大国俄罗斯已走出“休克”状态,正在苏醒;巴西的发展势头也很良好,国民生产总值一直高居南美洲之首。

随着南非的加入,“金砖国家”更具代表性。有资料显示,目前拥有全球30%领土面积,42%人口的金砖国家,其在世界GDP中的份额持续上升,预计到2015年可达22%,届时将占到世界GDP增量的三分之一。

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基础的进一步扎实、强大,“金砖国家”在国际上层建筑舞台发挥更大作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