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著名縱橫家蘇秦,以合縱相親遊說六國。對各國指陳利害,分析時勢,促成六國締約同盟,使秦國十五年間無法跨出函谷關,足見其胸中韜略與籌劃之深。蘇秦在遊說魏襄王時說:「《周書》上說:『草木滋長出微弱的嫩枝時,要不及時去掉它,到處滋長延伸了怎麼辦呢?細微嫩枝不及時砍掉它,等到長的粗壯了,就得用斧頭了。』事前不考慮成熟,事後將有災禍臨頭,那時對它將怎麼辦呢?」一語道破居安思危、見微知著的道理,放諸今日台灣所面臨的國際局勢上來思考,似乎更有值得借鑑之處。

  方今台灣正值總統與立委合併大選,競選旗幟在大街小巷中獵獵飄揚,米酒杮子等民生議題吵得如火如荼,但對於攸關台灣處境與前途的國際問題,不論藍綠都著墨甚少。事實上,台灣自二戰以來,一直處於大國勢力的夾縫中掙扎,不論就地緣、文化、軍事、經濟等各種面相觀察,台灣都難以抗拒在國際天平上擺盪的命運,然而,過去五十年間台灣所一直仰賴來自美國的支持,在近年來已出現傾斜的徵兆,至少可由三個方向爬梳分析。

第一、全球經濟衰退風暴方興未艾。台灣經濟以出口貿易為主要導向,自不免受國際經濟情勢牽動,2008年的金融風暴襲捲全球,中國大陸成為挽救國際經濟的火車頭,台灣對中國的出口貿易也於隔年大幅增長近50%,才勉強保持經濟成長不墜。而今,日本甫受地震海嘯重創經濟,歐洲各國苦於債務難解,美國則財政嚴峻困難,眼見另一波可能的經濟衰退正撲面而來,台灣環顧四望,貿易夥伴們正一個個自身難保,無暇他顧;反之,中國大陸已逐漸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與貿易順差來源,去年台灣僅僅是對中國的貿易出超就已高達770億美元以上,而今年正當台灣的產業界還在苦等春燕報到之際,中國則是透過國台辦表示將對台灣農產品過剩的問題大開方便之門,由此一來一往觀之,經濟衰退之於台灣,又豈止於經濟問題而已?

  其次,美國為其龐大的財政開支焦頭爛額,更極力避免與中國可能的競爭,因而為「棄台論」的成形製造了氛圍。美國政府在今年甫通過調高舉債上限,以實施促進就業計畫,此舉儘管成效還不明,但已使美國國債一口氣增加近兆美元,無疑對其嚴重的債務問題雪上加霜;反觀中國近年來則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如今已超過9千億美元,對於美國政府而言,猶如芒刺在背;同時,美國不斷要求中國將人民幣升值以彌補鉅額的貿易逆差,但中國不僅持續進行匯率管控,甚至連德國都公開表示鑑於中德同為出口大國,因此將在這場貿易爭端中支持中國。如此巨大且實際的經濟壓力,致使更多要求檢討台美關係的聲浪開始浮現,先是今年三月中,美國《外交事務》雙月刊的文章呼籲美國應重新評估協防台灣的承諾,以維持雙方和平,避免惡性的軍事競爭;十一月《紐約時報》又再次刊出社論,主張以停止對台軍售及終止協防台灣為條件,換取中國放棄其所持有的美國國債,以挽救美國的經濟。雖然美國官方旋即出面駁斥上述的想法為天真且瘋狂,不過美國的外交政策與戰略素有「國家利益至上」的終極方針,若美方對於美中經濟此消彼長的的情況依然束手無策,恐怕仍難以避免將被迫做出選擇。

  最後、也最顯而易見的是美國在亞洲戰略防線的收縮,將造成台灣的孤立無援,甚至淪為棄子。出於降低軍費及兵力的考量,亦或是面對中共的航母及海上打擊力量崛起,為避免可能的熱戰與衝突,美國在亞洲的戰略防線開始逐步收縮,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儘管位於戰略線的最前緣,但由於日本每年必須為此付出近6千億日元的經費總額,再加上治安事件頻傳,屢屢引發日本國內爭議,因此在今年度即將轉移半數人員前往關島,未來可能完全撤出日本。

  同時,美國也大幅強化了關島基地的建設,並將在澳洲北方駐扎部隊;更進一步,美國也藉由2009年起日趨白熱化的南海爭端的機會,將軍事影響力擴及至東南亞諸國。事實上,美國在南海爭端中所表現的強勢,是出於對航線、對天然資源、對貨易夥伴與戰略同盟的利益驅使,甚至迫使美國提出國家利益的說詞,以強化自身介入南海爭端的正當性,不言而明的是,美國藉由控制南海,在戰時可以輕易封鎖麻六甲海峽,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連通道,壓迫中國與中東的石油航線,切斷中國的經濟命脈,使南中國海將成為「第二個波斯灣」。

  由此可見,美國在亞洲戰略上的新佈局已經畫出了鮮明的弧形,由傳統的第一島鏈封鎖中國,收縮到第二島鏈圍堵中國,也拉長中國海軍的戰線,島鏈的中心則由台灣轉移至關島,同時拑制中國前往印度洋的要道,如此則海上圍堵的方針不變,但以距離換取暫時的和諧,也將最具爭議的台灣問題排除在外,換言之,未來美國的戰略線將是以防衛第二島鏈及控制南海為重心,島鏈以內的海域則形同中國的內海,屆時台灣將面臨何種處境,自然不言可喻。

  通過上述諸項觀察不難看出,台灣之於美國的經濟利益與戰略價值,都在持續的流失之中,曾經被視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艦,如今也不再有不可取代性;現今的台灣就像是美國手上待價而沽的商品,雖然食之無味,卻也不會輕易的棄若蔽屣,只不過唯一感興趣又出得起價碼的客戶是中國,端視它何時在天平上放上足夠的籌碼而已。值得慶幸的是,雙方討價還價的過程還有漫漫長路,台灣也未必不能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道路,若能及時反應,增加自身的價值,或許能夠免於「將奈之何」的感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