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融合与疏离

(2011-12-09)

早报导读

蔡龙妹

  拜读了王舒杨君11月20日在《早报星期天·想法》上发表的文章《融合与疏离》,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

  确实,以前四大族群之甘榜精神消失了,大家犹如夫妻同床异梦,虽能共同生活在一起,但情感却渐渐地疏离了。同舟共济之想法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变得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邻居视为陌路人,何来睦邻及远亲不如近邻之说呢?甚至有些人认为异族是不可能成为好友的,当他们知道我与马来人是好朋友时,都会露出惊诧的表情。

  最近因为儿子的干妈(马来族)生病入院,当笔者接到儿子的干姐姐打来的电话之后,便与儿子一同到国大医院探病。抵达时,儿子的干妈因打了针后在睡觉,由于她的皮肤白似华人,加上没有包头巾,我们到了她的病床,但不大肯定是她,因为她瘦了很多。刚好有一位护士在替病人检查后要离去时,笔者便指着病床上的她:“请问这位病人是否名叫……”还没等我说完,护士很客气地说:“她是马来人,您走错了吧!”听到是马来人,我与儿子肯定是她了。便再问:“她的名字叫Siti吧!”“是的!奇怪她怎能会有华族朋友来看她呢?”护士微笑及惊讶地说。这时,儿子告诉护士:“她是我的干妈妈。”护士又惊诧地说:“我在这工作很多年了,头一遭看到华族来探望马来族干妈,非常罕见呀!”说完后,很开心地走了。

  不只这位护士感到惊诧,我的亲友知道了也感到惊讶,这就是我国国人逐渐疏离之因素。因为大家都认为异族很难成为好友,而我还把一对孪生子给她做干儿子,再说我们因住所被建屋局所征用而搬家近二十多年了,我们仍然关系亲密,有喜庆都彼此有往来,儿子的干妈因过七十古来稀之年,身体弱常常生病,只要她的女儿一通电话,我和儿子都会去探望她,见了面后,儿子都会给干妈钱买东西吃,甚至她的弟妹们跟我们一家人也很熟,她的妹妹有时还会陪姐姐来我家做客,连她的亲友也惊诧我们两家关系这样好。他们还戏言说,我们的关系是全国唯一的。

  我与Siti一家人及跟她的亲友之所以会这样融合,是因为我们彼此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加上彼此都有联络,才会维系这种甘榜精神。因为笔者从小就居住在马来甘榜,家父是开杂货店的,顾客多数是马来人,我会讲一口流利的马来语,是在帮父母做生意时学来的。

  马来人很好客,是很团结的民族。他们如果有误会或有什么仇恨的话,只要在开斋节那一天,一方肯上对方的家去拜访,那么什么仇恨都能一笔勾销,重新和好如初了。他们从不把年老的父母送进老人院。马来同胞认为奉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值得我们华人的一些不孝子女学习。他们对工作从不苛求,故此他们很少失业。马来同胞多早婚而且喜爱孩子,因此马来同胞的家庭通常是多子多孙的。

  为何我国四大族群的凝聚力不比以前同住甘榜时那样融合,甚至逐渐地疏离了,大家表面上是和谐地共同生活,实际上是疏离得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在这岛上过活。目前,大家生活在安定的国度里就没什么问题,最怕万一发生什么事故时,国人是否能同心协力去挽救危机?大家没有凝聚力怎能携手共渡难关呢?希望执政者能想出良方以挽回以往各族群齐心合力之甘榜精神。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