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润恬:地铁故障的社交媒体化

(2011-12-24)

早报导读

● 游润恬

  本报上周五封面照显示搭客被困在拥挤和漆黑的地铁车厢内,只能凭手机屏幕微弱的光源保持冷静。同日《海峡时报》的封面照显示一对背对着镜头的搭客在看不到尽头的地铁隧道里走着,颇有灾难电影剧照的气氛。

  这两张具震撼力的照片不是由专业摄影记者拍的,而是由受困搭客拍摄后第一时间上载到社交媒体的。互联网照片登得上主流报章封面的“大雅之堂”,再次凸显了社交媒体今时今日在传播信息和影响舆论方面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如果最近这一连串的地铁瘫痪事故发生在5年前,相信SMRT管理层所面对的公众及政治压力不会这么大。

  5年前手机相机的像素较低,用手机把照片放上网没现在这么方便,面簿和推特等社交媒体在本地的使用率还不高。

  5年前我国人口比现在少近80万,地铁列车没那么拥挤,搭客对公共交通的怨声还不大。5年前贫富差距虽然也好不到哪里,但至少生活费水平比现在低,国人对于公共交通业者总裁百万年薪的容忍度还是有的。

  还有就是在5年前,我国还没有部长是在大选中选的;但在政治新常态中,交通部长吕德耀若被选民视为在这起事件上袒护SMRT,可能会在来届大选成为反对党或不满选民攻击的靶子。

  上述种种因素加剧了SMRT高管的头痛。社交媒体的普及,公交服务素质下降,公交、拥车证和德士的费用连年全线上涨,仇富心态和政治新常态等,这些因素看似个别独立,但之间也有微妙的联系。今天这篇评论里,让我们集中谈社交媒体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让SMRT的大小问题无所遁形。各报章及电视媒体上周能够在没有记者或摄记置身于地铁列车内的情况下,凭从社交媒体上采集到的资料,把搭客受困的经过绘声绘影地报道出来,让全国读者和观众深切感受到事态的严重。

  若非一名德士乘客上周四眼明手快地把显示在德士司机旁的仪表板上的“赚钱机会”(income opportunity)通告拍下并放上网,SMRT德士呼叫中心以不恰当的语气通知旗下德士司机可到瘫痪地铁站载客的无心之过,也不会被“揭发”并无限放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