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圈书

(2011-12-04)

早报导读

尘点沙

王一鸣

  采访林怀民,原本是以他明年在华艺节上公演的舞蹈作品为主题,谈完舞蹈,闲聊时,只因他一句“都21世纪了,我还是每天手里都捧着一本字典在读”,于是乎,话题就有点离题却也自然而然地移转到“书”上。这些与舞蹈无关的探讨,虽无缘见诸报道,却让我很有感触,不禁写到专栏里反刍一番。

  既然已说到书,忍不住告诉他新加坡有几间书店,几乎是在不久前同一段时间内接连结业或倒闭,剩余的也惨淡经营,原以为会听到他一声轻叹,没想到他却说:“年轻人,这又不是只有新加坡才会发生的事情,全世界的书店都在倒了,我们是不是该看看那些还在生存的书店到底是怎么样生存的?”

  没想到,总莫名给我一种“悲情感”的林怀民,这时候却让人觉得他“开朗”了许多,只是,这份“开朗”,我有点不明就里。

  他说:“先撇开书店,我倒想说说滨海艺术中心。我每次来新加坡到滨海艺术中心,都觉得那是一个艺文和生活真正结合、契合的地方。滨海艺术中心引进的表演,演出品质不需评断,但我不知道你是否仔细观察过到滨海艺术中心看演出那些人的行为习惯,他们不是仅仅来看一场演出的——可能全家去吃一顿法式料理、和朋友去喝杯啤酒、带小朋友买个冰淇淋,或者四处闲逛一下;这些行为不论发生在看演出前还是看演出后,都让我觉得很顺理成章、兴味盎然。人流、消费、商店和演出围绕着滨海艺术中心形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生活圈。像滨海艺术中心这种剧场,在国外都很少见,它所代表的艺文和生活共存的‘生态’,是非常有生机的。”

  如果不是林怀民点出,常去“榴梿壳”看演出的我,还真没有注意到自己在那个环境中,的确把文化行为和消费行为在无意识中结合,成为了那个生态中的“生物”——我需要吃需要喝的“生理特性”,连同汲取精神养料的“生活习性”,又反向作用,维持了那个生态的平衡、刺激了那个生态的发展。

  “生态”的概念从生物学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可割裂的生态构筑,生物的演化带来了生态的改变,而健康更新的生态才能培养并满足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大榴梿”的生态让像我这种“嗜甜”的虫子一头栽进去,吃得甘如饴蜜!我突然联想到台湾的诚品书店,难道不是同样的存活道理吗?

  当然,我们现在仍愿意以“书店”来称呼“诚品”,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诚品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并带动起一个独有的生活圈。诚品书店以人文、艺术、创意为经营理念融入了城市生活,经营二十余年,打造出的不只是个书店,还是个巨大的人文生活图景。以去过诚品的人,都知道除了在那里购买各式书籍,还有精品、美食、服饰、电子产品等商品,用“一站式”消费来形容也许俗套,那是从买书延伸出的多重休闲商业活动。

  我也恍悟:“诚品以一种生活圈的型态来养活书店”!林怀民说:“没有错,诚品贩售的不只是书,更是一种生活品质,现实证明这套模式是可持续经营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