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启健:陈守仁与热带建筑

(2011-12-04)

早报导读

学人视角

赖启健

  在今年的总统设计奖,“年度设计师”的荣衔是由陈守仁(Sonny Chan Sau Yan)与董元美(Tang Guan Bee)共享。在相关的媒体报道中,提到陈守仁这位在新马执业已近50年的建筑师时,总会赞誉他的作品既具现代性,又有热带特色。如此用语,再次将“热带”这概念与当代建筑设计挂钩。

  最早倡议将现代建筑概念用到其他地区的,应该是美国建筑师希治格(Henry Russell Hitchcock Jr)及约翰逊(Philip Johnson)。他们于1932年组织了一个名为“国际风格”(the International Style)的展览会,强调现代建筑的“风格”中所具有“直接转移”倾向。二战后,希治格才觉悟到,要将现代建筑简单地移植到温带以外,难度着实不小。1946年他发表了论文《现代建筑在不同国家的气候适应》,立论上与之前的看法已有不同。他认识到,具有国际性的现代建筑,在不同气候地区,相应地产生了新的语言,表达出各地的特色。

  1950年代,各地举行了好几个关于热带建筑的国际会议。1953年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促使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在热带建筑系中设立专业课程。然而,最早把“热带”这名词作为“现代建筑”的前缀,是阿特金森(Fello Atkinson)在1969年撰写的论文《热带现代建筑的起源》。1960年代,东南亚地区进行了不少关于热带现代建筑的试验,参与者有当地训练的,也有从外国学习归来的建筑师。

  热带现代建筑的全球发展,以及在本地及区域的实践,交织影响着陈守仁的建筑专业生涯。他成长于吉隆坡,小时候住在祖父于安邦路(Jalan Ampang)买下的洋房(bungalow house)。他后来到伦敦学建筑,毕业后继续在A.A.进行热带建筑方面研究。50及60年代在欧洲时,他亲身经验到关于现代建筑的讨论,尤其是接触到“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建筑师。协会中的亚洲建筑师,如印度的Balakrishna Doshi、日本的丹下健三,还有斯里兰卡的Geoffrey Bawa,他们的作品为他展示出,在大西洋两岸地区之外,现代建筑可以如何地在特定地区做出不同诠释。

  陈守仁童年的住所,就是适应了热带气候的殖民地式建筑。在学生时代及专业生涯的初期,他也接触了其他热带建筑类型。他的毕业设计作业,研究对象是吉胆岛(Pulau Ketam)上建于沼泽地上的浮脚楼式渔村。那里没有水电供应,1万多个居民自行收集雨水,用发电机发电。他仔细研究这类平民建筑,了解居民如何适应天气条件,让建筑有效地配合日常所需。

  在他的事业初期,他设计的作品中,不少是需要把不同空间容纳在一个整体里。例如吉隆坡的一组五层楼排屋,每一间排屋有不同用户,如同把一个店屋叠在另一个上面,再组成一列。在设计新加坡地方法庭时,陈守仁及他的同事把26个法庭及一些附属空间围绕着一个中庭(atrium)。公共工程局原来有个建议,要把地方法庭建成高楼,幸亏有关当局接受了陈守仁所属公司的设计,不采用高楼的建议。把相关的空间有效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热带建筑中很重要,这减少了日晒雨淋的问题,也减少建材的使用。这不意味着房间及空间会挤在一起。

  陈守仁1976年设计的关丹凯悅酒店是得奖作品。这个在马来西亚东岸的海滨度假中心,有250个客房,那是难得的契机,将当地建筑元素及模式结合到当代建筑中。酒店有一组4层楼建筑,由人行桥连接起来,它有阳台和有盖廊道(verandah)。在混凝土柱子或木质的花棚都有攀藤植物,高至四层楼,以植物柔化建筑外观。

  30年后,他在吉隆坡设计的Hotel Maya,在热带建筑设计方面的探索走得更深更广。这是一座22楼的建筑,他利用建筑的主柱将接待大厅提高,高于地面;建在三楼的游泳池,则让中庭的空气自然流通,降低室内的温度;中庭采用自然采光,于是周围走廊附近的空间不需空调,白天也不用人工照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