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据报载,湛江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遇到不少阻力。当地教育局官员称,石角镇拟撤并34家“麻雀学校”,优化教育资源,但到目前为止,仅完成对3个分教点的撤并。该市教育界人士认为,“麻雀学校”撤并“一刀切”有点不切实际。

在当前一些地方大兴“撤并学校风”的背景下,湛江农村学校撤并工作遇阻,显然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犹记得今年7月,浙江缙云县大洋镇中学被撤并,导致数百学生被迫到60里外的乡镇求学,由此而上演白发老者带着百余名村民集体下跪的悲情一幕。

肇始于2001年的农村学校大规模布局调整,源于农村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生源锐减的现实。从理论上来说,撤并一些条件较差的教学点,实行优质化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校规模效益,进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平权。当然,个别地方的撤校并点,一定程度上的确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

然而在更广泛的实践层面,由于一些地方在制定农村学校调整规划时,罔顾城乡经济水平和群众的现实需求,简单地执行“村不办小学,镇不办中学”、学校向城镇集中的调整策略,从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上学路途遥远,安全隐患多;陡增家庭经济负担,甚至出现辍学;部分原有的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一些地方撤并后实施大班教学,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也是个问题。

但问题不仅仅止于教育方面,其背后是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农村学校撤并关涉农村文化传承问题。可以说,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血脉,担负着传承农村文化的重任。而农村学校撤并,以及由此导致乡村教师逃离乡村,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一个村庄的文化根基被割断。此外,一些地方比如湛江,在农村学校上学的孩子考上大学,往往被视为一种荣誉,撤并农村学校,就等于要村民放弃这种荣誉。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大量消失,还是农村空巢化的助推器。原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流向城市,致使村庄成为“386199部队”(38、61、99分别代指妇女、儿童、老人);据粗略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农村留守儿童高达3000万名。而随着农村学校的撤并,许多农村家庭只能被迫选择寄宿制,这就使得原本就已脆弱不堪的留守关系雪上加霜;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留守者陷入“孤岛”的境地。

凡此种种,足以证明学校之于农村的重要性,正如《中国青年报》援引一位老农的话说,“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有了孩子”;而没有了朗朗读书声的村子,就像“丢了魂”那般可怖。因而,尽管农村学校撤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不能罔顾实际而简单地“一刀切”。其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重对待。

说到底,撤并学校之目的,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意味着,农村学校撤并不只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在设计、采用调整策略时,一是要充分吸纳更广泛的民意,二是要遵循教育规律。进而言之,撤并学校关乎农村教育的未来,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否,实则是一个关乎时代良心的命题。理顺了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所谓的教育资金不足、留不住师资等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毕竟,以中国目前的财力,解决这些问题完全绰绰有余。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坑爹”官网是怎样炼成的 / 2011-12-02 11:36 / 评论数(0)欧债危机背后高福利的是与非 / 2011-12-02 11:29 / 评论数(0)停业搞“业务学习”是一种机关病 / 2011-11-21 22:39 / 评论数(0)公共工程监管需要怎样的媒介力量 / 2011-11-21 22:39 / 评论数(1)辱骂记者背后的食品治理生态 / 2011-11-21 22:39 / 评论数(0)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