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柴路得

當不少中國遊客、記者踏上北韓的土地,在被安排的導遊「看守」下,恍如進入時空隧道,甚至感到「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幸福感」之時,芭芭拉的《我們最幸福》對於中國人,除了懷舊,恐怕還有些特別的意義。《陽光時務》對話芭芭拉·德米克,揭曉「一個封閉國家的個體書寫」背後之緣起及過程。

九十年代初期,北韓開始因為經濟崩潰陷入黑暗。然而,北韓人進入極權主義黑洞的時間卻更早。

這是一個奧威爾想象過的現實世界。廣播電視的選臺鈕固定在政府頻道上,電影院里都是高大、豐收和美好,宣傳標語里是獨裁者放射出炫目的光線。在這個奧威爾筆下「告密者的國家」,言語、情感統統是危險的。

然而,在人們司空見慣的做團體操、唱金日成讚歌的北韓人群像背後,尋常的北韓平民,其實也會哭,會笑,會戀愛,養家糊口,懷抱野心,更重要的是努力求生。芭芭拉·德米克在擔任駐首爾記者的若干年間,逐漸打開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通道——她試圖接近更多脫北者,還原這些普通人的記憶,充滿理想,追求幸福,甚至被「洗腦」的女教師、工人、學生、醫師、妻子和女兒們,是如何發現自己被政府背叛,並且選擇最終逃離的。

當不少中國遊客、記者踏上北韓的土地,在被安排的導遊「看守」下,恍如進入時空隧道,甚至感到「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幸福感」之時,芭芭拉的《我們最幸福》對於中國人,除了懷舊,恐怕還有些特別的意義。《陽光時務》對話芭芭拉·德米克,揭曉「一個封閉國家的個體書寫」背後之緣起及後續。

《陽光時務》專訪芭芭拉·德米克摘錄

不能說的秘密

你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什麼?

我想寫一本講述在北韓生活的書,尤其是表現北韓人究竟是什麽樣的。在外國媒體的描述中,北韓人通常如同面無表情的機器人一樣做著團體體操,或是向金日成唱著頌歌。人們很少能夠感知到這些「面具」的背後,其實是一些多麼真實的普通人,他們會笑,會哭,會爭鬥,也會墜入愛河。

很多人因為書中的美蘭和俊相的相愛而感動。你是如何找到和選擇這六個脫北者作為訪談對象的?

在南韓生活了四年半多,我採訪了幾百個脫北者。我決定聚焦在一個城市上,這樣我便能更容易去多方求證採訪對象所講述的內容,並且建構出這樣一個地方的肖像。清律顯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它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城鎮,但是有很多脫北者都來自那裏,我所認識的清律人正巧也都非常機智和活潑。

我採訪了他們中的三十個人。美蘭,書中那個年輕的幼兒園教師,就是我所遇見的第一個來自清律的人。見到她的時候,我就立刻知道我想寫她的故事。她故事講得很好,不僅記憶力極好,而且都會像放電影閃回的方式一樣去回憶她在北韓時的生活。

第一次採訪她是想知道她是如何在幼兒園教那些飢餓的小孩子。但當我瞭解到她對於自己當初逃離北韓時,沒有機會去和愛人告別有多麼遺憾,我對她的初戀瞭解了很多。在俊相出現前我已經認識她兩年了,我不想當一個密謀拆台者。但是確實可以說其實俊相也從沒有告訴美蘭他最大的秘密——那就是他太想逃離北韓了。政治狀況決定了對於任何人,要和別人吐露這一點都太危險了。

你如何求證口述者的口述內容是否與現實相符?

我想去關注北韓城市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容易得到多方的證實,確認訪談對象所告訴我的內容。當你有很多目擊證人告訴你,他們在同樣的地方和同樣的時間看見很多屍體的時候,你當然感到那就是真實的。

除了這六個脫北者,我也採訪了他們生活在南韓的朋友和親人。舉個例子,那個很愛金日成的工人宋太太,她告訴我她的丈夫和兒子死於飢餓。第一次是單獨聽到她講的,後來從她女兒那裏也聽到了。她們在書的最後吵架了,女兒問她:你更愛金日成還是我?——那段對話我從她們兩人口中分別得到證實。

這本書的一部份在《紐約客》雜誌上發表過,發表前經過了非常嚴苛的事實檢查標準。雜誌社請了一個韓語翻譯,真的去找到宋太太,就像在正式的法庭上那樣去「詰問」她以考證事實。書中有個地方,宋太太描述她的家人抓住一隻青蛙拿去油炸。「但是你說你們並沒有食用油,你怎麼油炸它?」《紐約客》的研究員就會這樣問她。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用醬油炸」。

這本書出版后,你是否還和你的訪問對象保持聯繫?他們讀過這本書嗎?是否有任何他們的反饋?

我與書中所有人物都保持聯繫。其中一位在讀了這本書后,告訴我他很驚訝這本書如此成功。畢竟他曾以為他在北韓的生活非常普通,因此毫無趣味可言。我對他輕笑,解釋說,因為這本書的英文標題中就說這是「在北韓的日常生活」。

吃樹皮充饑

有人說《我們生活最幸福》是現實版的《1984》。你怎麼看?

北韓真正讓我想到《1984》的地方是奧威爾關於「思想警察」的概念。你不會敢去有一點破壞性的想法,因為「想法」會隨時受監控。我送給俊相一本韓語版的《1984》,他對書本與現實的驚人相似感到震驚。

當你自己親身到北韓時,有什麽讓你震驚嗎?和這六個脫北者所描述的有沒有不同?

大多數遊客去北韓都只能去平壤,以及其他一些被精心安排好的「特許」巡迴路線。北韓非常急於掩蓋他們的貧窮,外國人走到哪裏,電燈就亮到哪裏,商店櫥窗就被塞滿,人們也穿得很好,吃得很好。平壤就是一個「波將金村莊」(面子工程),一個設計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戲台。訪客在不被陪同的看守允許的情況下,甚至不能過馬路。

但是,真相是很難被掩蓋的。當你被車載著穿行的時候,你可以不時瞥見真實的北韓。2008年的一次,在從平壤去南浦的車上,我看見外面人們在割下樹木上的雜草,顯然是要拿去充飢,他們在樹下睡覺,或者赤腳走來走去。陪同我們的看守也看見了,便極力確保我們不能從巴士上拍攝任何照片。

關於中國

你在書中描述金日成之死和北韓大饑荒,那麼如何看待中國過去的毛澤東時代?

我在來到中國當記者前就寫了《我們最幸福》這本書。現在在這裏已經待了幾年,我可以看到很多相似性。但是我也看到中國政府在從自己的錯誤中獲得教訓,逐漸地變成熟。我願意相信這一點。更大程度來講,對於金正日,如果像他一樣是想完全按照他父親六十年代的方式一樣統治北韓——這顯然沒有什麽好處。

這本書在大陸不能出版,很多大陸讀者自發翻譯和在網上傳閱。有人說,政府會比較害怕人們看到你的書。你如何回應?

我實在不能想像這本《我們最幸福》爲什麽不能在中國大陸閱讀。在這個程度上,北韓的生活確實(和大陸比)是相似的,特別是和中國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我認識了一些去過北韓的中國遊客或者記者,他們把去北韓的經歷看做一趟「鄉愁之旅」,進入令人懷舊卻絕非嚮往的過去。其中一個年輕的中國記者拍攝了北韓衛生紙的照片回去拿給她父母看。我想我的書是對中國如何走過這過去三十年的確證。當北韓人來到中國,他們會驚愕與財富、自由、燈光和米飯。中國在這本書中其實被塑造得很「正面」。

 

Nothing to Envy: Real Lives in North Korea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出版社:Granta Books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8日
語言:英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