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元月1日《南方都市报》)

    君王无论多么雄才大略、容貌出奇,但依然是肉身凡胎,吃五谷杂粮长大,和普通人一样,会经历生老病死。中国古代不知有多少代君王不惜人力物力去寻求不死之药,但总是枉费心力。其中几位长寿者,如清代乾隆、梁武帝萧衍、武则天、吴越王钱镠、宋高宗赵构,最长者不过89岁。而其生,无非如普通婴儿一样,呱呱落地,需要成人抚养。

    然“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一个君王尤其是开国君主,他一旦位登九五后,似乎其降生到这个世界时,一定迥异于平常人,于是修史者费尽心力赋予其降生种种神迹。

    《史记·高祖本纪》讲刘邦降生,“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就这段话来看,汉高祖不是刘太公的孩子,而是他母亲与蛟龙结合受精而生。汉高祖得天下时,其老父尚在,尊为“太上皇”,说不定这老汉为了证明他这个从小不事产业的三儿子非同一般,故意编出这样的神奇故事。———但谁也不敢质疑呀。这一传统被后世修史者继承,如说宋太祖赵匡胤降生在洛阳夹马营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明史》说太祖朱元璋,“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反正,这样的帝王来到世界,“红光满室”、“天空出现绚丽斑斓的彩虹”是常用的桥段。

    君王掌握着巨大的政治权力,如黄宗羲的《原君》所言那样:将天下“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这种政治本质上就是宫廷政治,宫廷政治天生必须神神秘秘,“君不密丧其国”,其行动高度保密,而权力运行越神秘越保险。于是乎,君王的健康情况乃至死亡,可能成为帝国最大的一桩秘密。昨天,还诏告天下,圣上龙体康健,今天就可能“龙驭上宾”。因为君王一身系最大的权力,围绕权力争夺,其死亡被搞得扑朔迷离。距离今天才一百多年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辞世,其原因至今说法不一。除了一些生前就完成权力交接的君王,能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外,中国历史上不少的君王突然去世后,权力斗争往往十分残酷,不但其死亡“被神秘”,其遗体甚至得到了很不人道的对待。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可谓一代英主,晚年自矜有功,而不听从先他而死的管仲之谏言,重用易牙等奸猾之徒。他病后,几位公子为了争夺继承权,以桓公的名义张贴了一张布告,禁止任何人入宫,又在桓公寝室周围筑起三丈高的围墙,不让人给送饭送水,把桓公活活饿死在宫禁中。桓公死后,权力斗争仍未平息,谁也顾不得安葬先君的遗体,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余日,生出的蛆虫爬出门外。直到公子无诡即位后,才入殓,公告全国。

 

    齐桓公之死揭示了中国君主政治一个规律:因为这种政治体制下权力的过度集中和暗室操作,谁能掌握君王健康与否的信息发布渠道,或者掌控其死后的遗体,谁就能在权力斗争中占领相当的优势,所以君王死后“秘不发丧”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史中,往往一再出现。

    最典型的莫过于横扫六合、郡县天下的秦始皇之死。据《史记》记载,始皇帝即位三十七年,巡视天下至沙丘而死,寿五十岁。“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和焚书坑儒一样,秘不发丧也出自李斯的主意,这样的人后来被腰斩灭族也算是报应。在导演李斯、监制赵高的领导下,一幕大戏开演:“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而沙丘离首都咸阳路途遥远,而车队得行驶许多天,当时正值大夏天,始皇帝的遗体发出臭味,为了防止露馅,李斯等人命令买一车鲍鱼,随着始皇帝的御车前行,用鲍鱼之臭掩盖尸体之臭。———等车队到了咸阳,胡亥已经杀掉了扶苏,掌握了权力,才向天下发布皇帝驾崩的消息。

    君王生死本平常,但因为君王垄断了权力,也因为权力运行隐秘,所以其生与死,常被人为地“神秘化”。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