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围绕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去留问题,这两年来多有争议。一度还传出,该处已被文物部门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谁料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维修性拆除”的命运。如今经过那里,在现代文学史上蜚声一时的“太太客厅”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门楼上几根斑驳红漆的木房梁”,诉说着文化的凄凉。

记得前年拆迁风声又紧之时,我呼吁开发商不妨把这处不是文物的文物保护起来,不仅可为自己博得美名,还可落得个皆大欢喜。由开发商出面保护,一者文物部门不用再费心思要不要做文物认定(北京类似建筑数量不少);二者;热爱文物遗址的文人雅士也会乐观其成,至少结果不算太差;三者,将来这里的周边不论建成什么,“梁林故居”都只会提升该处的人文品味,而不是相反。福州的冰心故居(也是林觉民故居),当年就是从开发商手下抢下来的一处遗存。那时候,三坊七巷的保护还不像如今搞得这般轰轰烈烈,动辄耗资数亿。回头想来,这竟是保护“梁林故居”最具操作性的一个办法。惜哉。

其实这么做花不了开发商多少钱,而拆了“梁林故居”也不会给开发商增加多少利益。只不过,这家开发商需要具备一点人文品味,以及多少具有敬畏文化的意识。所谓文物、故居,意味着失去不可再得。如果有权决定其命运的人能够意识到,随着“梁林故居”的轰然倒下,见证现代文学史上一段佳话的实物建筑也将灰飞烟灭,无论怎么样也该有一种疼的感觉吧。遗憾的是,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这种历史感。惜哉。

由于不讲文化,北京城多年来痛失多少老建筑,造成多少让人心痛的记忆。这种文化缺失感,短时间内恐怕难以修复弥补。近年来,本已原貌不存的“梁林故居”引起这么多争议,却也表明,更多人逐渐意识到,倘若不抓紧文化保护工作,留给后代子孙的文化遗产将越来越少。去年北京启动了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将对沿线文物进行修缮、保护与复建。这可视作文化保护理念回归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按照现如今的文化保护思维和政策,不难预料,梁林故居再挺过三两年,保护而不是拆迁将成为最大共识。惜哉。

既然世间已无“梁林故居”,对着这处断壁残垣,还能够说些什么?批评开发商有辱斯文?人家本来就是做生意的。批评政府部门保护不力?“梁林故居”连文物都算不上(仅被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梁林故居”的悲剧性命运,大概就在这里。文化保护工作是有形的,文化保护理念却是无形的。因此,只有当社会普遍尊重文化,像“梁林故居”这样虽不具文物之名却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建筑遗存,才可能得到应有的保护。那时候,文物保护也就不再一定要乞求于一纸政策“护身符”。

2012年1月30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少放烟花爆竹取决于社会共识 / 2012-01-21 15:33 / 评论数(2)
  • 质疑离诋毁只有一步之遥 / 2012-01-18 01:16 / 评论数(5)
  • 非你莫属,或者“非娱莫属”? / 2012-01-18 00:40 / 评论数(3)
  • 司机招聘难,校车安全悖论所致 / 2012-01-17 01:05 / 评论数(2)
  • “泄密门”究竟表明了什么 / 2012-01-15 22:16 / 评论数(1)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