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社区作者肖鹰的文章说,约我写影评的这个编辑,是位年轻女士,非常的敬业,一再向我说明《金》片值得一看,为了不辜负她的好意,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评论发现,除了以新华社牵头的主流媒体关于本片的消息评论,都是什么“全球捷报”和“好评不断”以外,在国内媒体上,居然没有见到任何有说服力的好评文章。在浏览了国内对《金》片以美誉为主调的舆论之后,我又用心搜索了海外尤其是美国媒体对《金》片的报道、评论。在一些媒体引述的外电报道中,人们感觉到,该片似乎已经被山姆大叔内定为明年84届奥斯卡的获奖影片了。

然而,令我大跌眼镜的是,与国内官媒的报道不同,我不仅没有在美国媒体上看到所谓“观众一致好评”的消息,而且来自好莱坞的专业影评则显示:观众对《金》片的反映“冷淡”,普遍不看好其市场前景。在国际电影评论界享有权威信誉的《好莱坞记者报》和《纽约时报》发表各自专栏作家Todd McCarthy和MIKE HALE的标题文章评论《金》片,在这两位专栏作家的笔下,《金》片不仅没有得到一句好评,而且共同指出了该片的三个严重局限:

其一,《金》严重缺失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揭示和反思,不能让观众意识到为什么这是一场血腥丑恶的“灾难”;其二,张艺谋在电影中表现了完全违背历史真实和电影的现实性原则的“电影魔术师”的作风,将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景,肆意安置在电影中,像肥皂剧的恶搞一样;其三,为了表现全球化,尤其是为了向美国观众和影评人讨好,设置的“美国混混变英雄”的男主角约翰是一个虚假而无生命的角色,奥斯卡明星Christian Bale完全是承担了“一个错误的角色”。

两位专栏作家都指出整部电影在情色华丽下面,是缺少价值判断和艺术灵魂的空洞和虚假。无疑,这是一部企图成为“史诗巨片”的电影的致命内伤。美国媒体的这两篇对《金》片的评论文章,是严肃依据电影作品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评论,表现了令人尊重的专业性,与我所读到的国内影评的浮华空洞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我可以借此说一句前瞻性的话,《金陵十三钗》与奥斯卡影片的距离,并不比当年的《英雄》更近。

据悉,自从该片投拍以来,以张伟平为首的营销团队,始终以“妓女救国”作为该片的宣传噱头,来吊观众的胃口。随后,为了海外市场,又改成了用“美国混混救中国妓女”作为宣传主调,剧情也作了相应的更改。据媒体报道,张艺谋与张伟平合作的底线是不让这位投资人无钱可赚。文章作者分析认为,张艺谋从文革中获得了一个电影家的眼睛,但却没有获得一个电影家的灵魂,当其自以为是的精彩被观众看破之后,他就只能用平庸的煽情来讨好大家了。

但问题在于,张艺谋这空心的电影罗卜,又遇到了信奉“票房才是硬道理”的电影商人张伟平,这位自称是卖张氏电影萝卜的高手,不仅能把罗卜卖成肉价钱,而且还把空心罗卜卖成脑白金的价钱。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三枪》的恶烂和《山楂树》的平庸,同样换得了“骄人”的亿万票房。张伟平的口头禅是“张艺谋的名字就是票房保证”,此话不虚,但是,还要加一个注:须得是在中国,须得有张伟平这样的卖罗卜高手。

因此,在缺少电影灵魂的意义上,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不过是翻版的《英雄》而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