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昭:乌坎抗议的道义经济学

(2012-01-02)

早报导读

中国聚焦

张广昭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纠纷已经成为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发生在地方政府的圈地风潮,可谓愈演愈烈,土地纠纷已经成为集体暴力的最主要诱因。发生在广东乌坎的群体性抗争事件,就是典型例证。乌坎事件可谓是2011年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群体事件,它的起因正是目前农村广泛存在的征地补偿不公以及腐败问题等。

  然而,不管是出于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偏见,还是由于对中国政治和传统的不了解,西方媒体和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中国近些年的抗议活动中凸显的“权利”话语,显示了一种对公民权的全新诉求,这种诉求将对国家权威(合法性)构成基础性的挑战。

  首先,笔者赞成这些群体性事件会伤害到政府威信。但是,在中国存在一种儒家式道义经济。这与西方一些学者和媒体所理解的中国“权利”抗争话语,可能有所不同。无论是先前发生的群体事件,还是这次的乌坎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个假设。

民众抗议的儒家道义经济学

  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从东南亚农民的反叛与起义的经验研究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贫困本身不是农民反叛的原因;只有当农民的生存道德和社会公正感受到侵犯时,他们才会奋起反抗,甚至铤而走险。他极力强调生存规则的道德涵义。于是,剥削和反叛问题就不仅仅是食物和收入问题,而且是农民的社会公正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和互惠观念问题。

  的确,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最近在中国爆发的一系列抗议活动,我们会发现这些活动所使用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更接近于毛泽东和孟子所奠定的道义经济学轨迹,而非洛克或杰斐逊所代表的自由主义传统。

  历史上,无论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还是现代的革命家毛泽东,都把民众抗议解释为对政府没有完成其社会责任的合法回应。在孟子身上,会发现诸如“保民而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一类的话语。毛泽东在他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亦有类似的表达。

  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对儒家“道义经济学”做了这样一个定义,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乃是治国理政的基石。同时她认为,在中国盛行的以“权利”话语构建起来的道义经济式的抗议,往往要求撤换不受欢迎的低级官员,但这些抗议者极少质疑中国共产党或者它的意识形态的统治权威。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