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婷:品德教育,知易行难

(2012-01-14)

早报导读

● 谭德婷

人们从小面对残酷竞争,个个都争取站在最佳起跑点上冲刺。这起“DSA(直接收生计划)事件”暴露的只是品德教育在现实环境中极易被人抛在脑后。

自上个月底中学分配结果公布后,陆续有家长致函本报和在网上责怪教育部的不是,要教育部给社会大众一个交代。

  一名家长说,以往在直接收生计划(Direct School Admission,简称DSA)下提前被中学录取的学生,可以在会考后凭借成绩,进一步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提出转校申请,学校也可以根据本身情况和条件酌情录取。但去年底,当局却静悄悄“改变一个行之多年的惯例,无视应届毕业生的权益和家长奔波的辛劳”,使得孩子的“权益被牺牲”。

  读了家长来函,我第一个反应是,怎么好像错的只是教育部?无法转校的DSA学生又怎么会“权益被牺牲”了?

  可以理解家长爱子心切,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但理解归理解,这些家长的说法会不会强词夺理?

  本报记者后来向教育部要个说法,得的答复是,参加直接收生计划的学生和学校,在学校决定录取学生及学生同意接受时,双方便已许下诺言,学生因此有义务遵守诺言,留在该校就读。

  这是教育部对学生的期许,我觉得是个合理的要求,也是个公平的做法。

  但是直接收生计划推行这些年来,为什么还是有家长和学生不遵守承诺,而且似乎情况越来越严重,严重得教育部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制止这样的风气,结果落得面对“决策过程草率”、“对家长和孩子不负责任”的指责?

  教育部并没有回应情况多恶劣,但表示“遵守诺言,是我们希望能培养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