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轩:走也走得温馨

(2012-01-14)

早报导读

● 郭颖轩

慈怀护理的使命,是让生命难受的最终一回旅程,变得较为温馨舒适。若能将慈怀护理温馨的一面表现出来,民众对它的避忌相信会减少,认识也会更多。

《一碗阳春面的回忆》这本书几年前在台湾推出时,据说几乎感动了全宝岛。

  故事讲述的是真人真事:贫困的一家七口,妻子被诊断患上末期癌症,她随后被安排入住慈怀护理中心。当中两名年幼孩子在共享一碗阳春面时,仍想到要把面留给在病房里的父母亲。平凡又充满爱的一个家庭,家中成员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正视死亡,最后温馨地与至亲永别。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的慈怀护理中心的主治医生周希諴,故事讲述他的治病经历,道出病人、家属,还有医护人员在“死亡”面前的挣扎与转变。

  新加坡慈怀理事会今年初引用了分别在2006年和2010年进行的调查数据指出,对慈怀护理有所认识的民众百分比在这四年里没有增长,依旧维持在40%。2010年公布的一项临终生活质量调查也显示,我国每年死亡人数约1万7000人,当中只有约20%获得临终护理服务。

  四年里,本地的医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与突破,而民众对慈怀护理的意识却原地踏步,最大的因素不外乎是人们错把“接受慈怀护理”当作“接受死刑”看待。慈怀理事会主席阿齐利瓦兰医生(Akhileswaran)说:“接受慈怀护理的病患,并不全是即将去世的人。”但无可否认,接受慈怀护理的病人大多与死亡的距离较近。因此,凡触碰到“死亡”的课题,人们都会有所避忌,不愿正视,不愿多聊。

  诚然,这是人之常情。

  慈怀护理,它服务的宗旨不在于针对病人的疾病给予治疗,而是减少疾病给病人带来的不便与痛楚,改善病人与家属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协助临终病人与其家属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慈怀护理必须照顾到生者与濒死者的“身、心、灵”三方面的需求。

  相较于能以医学科技治疗的“身”,我认为“心”与“灵”的照顾是慈怀护理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是意义最为深远的部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