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17日 12:09:51

  

刘俐俐应该向周校长学习非狂浪笑容

   周末,与台湾大选同时抓住大陆网友眼球的是一期招聘类选秀节目。在网络上流传的十余分钟视频中,人们看到了一场发生在二十四岁湖北女孩和某位据说很知名主持人之间的战争,而本就不对等的双方,又还由于现场嘉宾一边倒的投入而更加倾斜,于是,我们目睹了一场赤裸裸的语言围殴以及精神杀戮。最终,这位有海外留学经历求职者黯然离场,身上似乎被打上了“失败”的烙印——这也许是张绍刚和诸位嘉宾的一致观感。
 
   然而,网友们很明显不同意这个结论。在节目上网引发如排山倒海般的舆论浪潮中,支持求职者刘俐俐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一群傻逼在围殴一个天才”的说法几成共识,而名人洪晃的质疑格外有力:“对一帮中年脑残在一个白痴主持带领下,在电视上公开侮辱、贬低一个无辜的24岁求职姑娘,这是我们的文明吗?就这样对一个年轻人,那个所谓评论还用自己在国外待了15年去压人家待了3年的经历,我早就说过,把驴拉到美国哈佛待15年,回来它还是驴,连马都不是。”
 
   我基本赞同洪晃女士的观点,特别是她提出的那个关于我们文明的问题,这问题有些钱学森之问的味道,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洪晃之问”,专门代指“我们的文明是这样吗?我们的社会是这样冷血吗?我们的国家是这样残酷吗?”等等。
 
   对洪晃先生的问题,我想学习下刘俐俐式的反问: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文明吗?刘俐俐的遭遇,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中国式职场故事和中国式人生“成长”吗?
   这些问题,准确答案为何,似已不需明言。我要说的是,作为和张主持一样的大学老师。我和他一样,被严重刺激到了,被刺激的结果和差不多,他失去了主持人应有的风度,而我,失去了老师应有的自信。
 
   这绝非反讽。因为作为老师,我的教育理念,首先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像刘俐俐一样有张不受欺负,会微笑的脸。我不止一次在课堂上用伪科学的方式给学生们讲我们的面孔和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让他们仔细看看看看这地方生活的人们,是不是真的眼睛都比其他地方浑浊一些,当然,面孔云云可能都是幻觉,真正原因可能是空气中pm2.5太多了而影响了摄影质量,但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在很些人眼中,特别是决定着这个社会游戏规则,或者说因为顺应游戏规则而拥有权力延续规则的人们的眼中,“微笑”是“狂浪”的同义词。
 
   除了微笑,刘俐俐的毛病还有不少,幽默,自信,反应机敏,抢领导风头,表现的比拥有权力者更为出色却未曾想到如此行径让领导们内心不快。不难觉察,刘俐俐和主持人的战争是在提到莎士比亚英雄双行体得时候开始的,这一超出主持和老板团们知识结构的文体知识刺激了张绍刚,刺激了龙椅上端坐的老板们。其实,在另外一集非你莫属中,我们会发现打击求职者的自信——或者用另一种思维和语言表述,“让求职者认清楚真实的自己”同样发生了,不过除了刘俐俐,其他人会陷入到主持人熟悉的语境中,屈服于主持人的逻辑将节目进行到底。
 
   刘俐俐跳出了这种节目的套路,于是,她成为了一个权力hold不住的捣乱者,一个在黄药师吹奏碧海潮生曲时候砸草鞋的郭靖。
 
   所以,看完节目让我产生冲动,琢磨着要不要向我教过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喜欢听我的课,受我影响的学生们道歉。我不知道刘俐俐是否是“天才”,但我可以肯定,她要比那位主持人和老板们“正常”。我也希望我教的学生们变的正常,希望他们讲逻辑,不要胡搅蛮缠望文生义不懂装懂,也不要拿着道德大棒隐藏自己的无知以嫉妒羡慕恨。希望望他们能够自信幽默有头脑有个性有创造力想象力,但所有这些品质都不能阻止刘俐俐失败离场的现实,那么,如果真如自己所愿教育出了“正常”的学生,他们今后的生活是否凭空更多了些磨难?
 
   有网友总结,刘俐俐的智商并许并不高,长这么大都不知道他们在招奴才。可我觉得,刘俐俐在成长的关键时刻离开“我们这儿”去了新西兰,决定了她对“我们这儿”的陌生,而我作为近中年者,教了六七年书,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培养奴才。真有些说不过去了。为此,我准备把自己最仰慕大学现任校长的照片和张主持的照片统统放大后挂在卧室,每天仔细观摩,以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希望还来得及。
 
   与刘俐俐同学共勉。

上一篇: 广东精神意在跨越转型陷阱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