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推薦

愛上深度:香港特色的特首選舉——「港共治港」有機會嗎
愛上噪音:胡德夫《撕裂我吧》
愛上指南:陸生在台「安全」指南

本期視頻:
胡耀邦之子胡德華專訪
胡德夫《撕裂我吧》
取歌人胡德夫
我的母親王佩英
愛上紀錄片《登台、著陸、青春夢》

目錄

【封面故事:Hello小平——「南巡」20周年反思】

【封面故事:改革的死局:「南巡」20周年再談改革】鄧小平說過,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如今看來,這句話仍然有效。不改革,就要面臨革命。如果沒有選票,就只有讓子彈飛了。
【封面故事:回到改革的起點:《陽光時務》專訪胡耀邦之子胡德華】在「南巡」二十年時再強調「不改革死路一條」,只能意味著,要回到為國、為民的改革起點,為黨的改革已無法成為改革的旗幟。

【封面故事:尋找中國改革的原動力——鄧小平南巡講話二十周年評析,文/咼中校】二十年前的鄧小平南巡,在意識形態上擊退左派的進攻,在經濟發展上確立市場經濟道路。最近王立軍事件的爆發,戳破了重慶模式的神話,同時也說明了,改革路線的正確與否是改革能否持續進行的關鍵。中國要推動的新一輪改革,缺少的是公平與正義、民主與法治基礎上的原動力。

【多畫一點:紙上賽德克巴萊】17年前,魏德聖因為看到邱若龍所畫的《霧社事件漫畫書》,而發願要將此故事拍成劇情電影,於是我們得以觀賞到今天的《賽德克巴萊》。電影因結合了歷史與民族議題,對美術顧問邱若龍來說,考證也成為重要的功課。電影開拍前,他幫魏導畫了約200多幅氛圍圖,這些圖準確生動地展示了賽德克世界人們的生活,是非常珍貴的電影幕後素材。

【愛上深度2:霧鎖重慶之演員王立軍】這名夙昔在媒體眼裏叱吒風雲的打黑英雄與警隊鐵漢,在公眾視線裏留下的最後一次背影,居然是初春暮色裏,成都街頭上,一位華姿綽約的美婦人。

【愛上深度2:霧鎖重慶之公開政爭的登場與謝幕——王立軍事件的餘波與薄熙來的命運】「我們可以從整個中國政治演進的角度來看這兩個模式,兩者之間若隱若現的競爭,對於中國現代政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所謂現代政治,就是有意識形態動員大眾,然後分配資源。用觀念公開的呼籲支持、尋求支持,然後把這個作為自己力量的來源,相互競爭。而以前我們的很多政治,都是一些類似宮廷陰謀的政治。」

【愛上深度2:網絡圍觀副市長】地方與中央的宣傳口徑不一致,在中共政治裏,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這一信號,直接與薄熙來相關。王立軍作為薄的左右手,進入美領館後被中央帶走,無論如何對薄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愛上深度3:陸生的第三種台灣想像】雖然現在台灣研究大陸正在形成一個熱門,但民眾對大陸普遍沒有健康均衡的瞭解認知,更缺乏討論的公共領域。或者只看到財富于商機,無條件擁抱大陸;或者只看到威脅與風險,唯恐避之不及。如何擺脫這兩種狹隘看法,建立第三種大陸想像,是台灣人正在解决的課題。

【愛上深度3:我們只是不小心翻動了歷史】內地的大學生該有的快樂,我們一樣都有,該有的煩惱也相差不多,無非是有沒有妹子,會不會掛科之類,生活都是有時朗朗有時雨。如果說有差別,那這些差別說到底都不是我們學生的事情。有羊被圈養,有羊被放養,但是所有的羊都愛吃青草,不會因為這草長在哪裏是什麼主義而有所不同。

【愛上深度3:七折八扣的陸生政策】必須承認馬英九最早提出的陸生來台政策,具有相當的戰略眼光和進步性。但立法過程中,民進黨被「基本教義派」綁架;國民黨也不願意啃硬骨頭,寧願繞開政治難題。結果就是太多的妥協和政治折衝,把政策原有的理想色彩消磨殆盡, 更偏離了人才政策的本質。

【愛上深度3:自由之地的「牢籠」——交流陸生在台的特別限制】在台灣的幾個月時間,台灣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然而個別私立學校大量接收陸生的同時,於自由之地卻想將學生困入牢籠,不僅箇中原因引人猜測,其行為也著實讓台灣蒙羞。

【愛上指南:陸生在台「安全」指南】北京首批赴台的陸生寒假回家過年。在第二學期將要開始,再次赴台前,北京市政府台灣辦公室找到陸生們組織一次「座談會」,並要求填寫問卷。我們精選了座談會和調查問卷內容,大家一起來感受下「台辦」對赴台陸生「安全」的關照。

【愛上紀錄片:《登台、著陸、青春夢》(視頻)】《登台、著陸、青春夢》是賴雅婷在二零一一年所完成的畢業作品。這是一部紀錄兩岸學生交流的紀錄片,四名大陸研究生到台灣當交換生,兩名台灣研究生到大陸當交換生,他們在對岸大學校園內的求學情形有何不同?有着怎樣的衝撞與融和的心情?當他們回到家鄉,這段經歷對他們建構夢想與對生命的態度有何改變?這群登台、著陸、正值青春的年輕人,究竟又跟同齡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夢想與堅持?

【愛上深度4:香港特色的特首選舉——「港共治港」有機會嗎】有別於台灣大選,香港特首選舉是只有1200人投票的小圈子選舉;但與內地不同,香港有新聞和言論自由,任何負面新聞都會被置於陽光下。這種香港特色的特首選舉,讓唐英年、梁振英醜聞曝光,兩敗俱傷,而被指「港共」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公開表示考慮參選特首。「港共治港」真有機會嗎?真的那麼可怕嗎?

【時務論壇:香港需要怎樣的特首(視頻)】第四期的「時務論壇」為題,邀得學者、公民黨創黨主席關信基教授及香港資深媒體人吳志森,探討「香港需要怎樣的特首」。關信基認為,無論是唐英年還是梁振英,都並非具有使命感、能夠激勵民心的「轉化型」領袖,充其量只是類似公司經理、完成任務的「交易型」領袖。吳志森則指出,在目前特首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政制下,討論「香港需要怎樣的特首」實在有點理想主義,「中央需要香港有怎樣的特首」,才較符合政治現實。

【愛上噪音:《撕裂我吧》胡德夫(視頻)】過去三十年,胡德夫從來就不只是一個音樂人,而是一直用他的歌唱、用身體去參與社會改變。但對他來說,音樂不是現代化的表演政治。在民歌時代,音樂是年輕人樸實心靈的寫照;在社會運動時代,音樂是凝聚理念、追求理想的集體吶喊;在太平洋邊上,音樂則是古老的祖靈對這個遊子的聲聲召喚。唱了四十多年,到了耳順之年的胡德夫,卻在唱盡「美麗島」的哀傷過後,聽到「大武山藍調」撕裂的惆悵。

【多問一點:中國何以說不——解析中國在聯合國的否決票】相較鄧小平時代,北京在國際利益格局中的角色日益複雜,再加上外交與內政交織成錯綜複雜的關係,令其有點「騎虎難下」。

【愛上新青年:獨立學生刊物】學生刊物立足於校園,其影響力卻不僅也不應限於校園。當談及一份理想的學生刊物應該如何,兩岸三地幾位年輕編輯都意識到獨立學生刊物影響社會、推動改革的作用, 「揭露社會黑暗面,但最終目的不在於摧毀,而是孕育。」

【愛上禁區:王佩英平反的法治警示/胡杰作品】一個被殺害於法治蕩然無存的瘋狂時代的「被精神病者」,在冤魂回蕩41年後,終於被徹底昭雪。《我的母親王佩英》

【多讀一點:香港文化低俗嗎?《陽光時務》專訪胡恩威】香港文化人胡恩威認為,香港的通俗流行大眾文化就是「低俗」,但有網民批評他是拿華爾街「西裝友」,同深水埗阿嬸做比較。面對批評,他強調自己批評的是香港社會只有低俗,而不是低俗本身。

【多說一點1:互信合作還是猜忌博弈?從習近平副主席訪美說起/夏業良】在技術層面上引進西方一切先進的東西,而拒絕在思想和制度層面引進西方的先進理念,這與晚清時代許多保守派的想法完全一致,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質上就是要採用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技術和裝備,來維護和鞏固專制特權。

【多說一點2:兩岸進入「深水區」未來4年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前瞻/胡文生】當前兩岸協商談判已經進入 「深水區」,所牽涉的各方利益博弈加劇,所承受的內外壓力增加,未來要通過單方面 「讓利」而簽訂協議將變得十分困難。另外,由於某些談判已經逐步觸及到兩岸經濟制度的差異性問題,這更增加了兩岸協商談判的難度。

【多說一點3:跛腳市場的青面獠牙/樸抱一】吳英案並不複雜,如果非要說本案的意義,那就是權貴資本主義從壟斷資源、侵佔市場升級到「謀財害命」的新階段,吳英不過是權貴資本主義的一個祭品。

【多說一點4:超越左右何以可能?/木然】作為實踐形態,平等運動和自由運動都是不可超越的,平等的訴求與自由的訴求是不可取代的。作為制度,自由與平等成為制度的組成部分。

【多說一點5:世界改變中國,還是中國改變世界?(中)/秦暉】在市場經濟全球化但又沒有人權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了這樣一種可能:自由經濟的創造可以被缺乏創造性但善於模仿的強權經濟比較容易地接過來,再依靠強權的優勢把它「高效率」地產出。於是在這樣一種遊戲中就可能出現:福利國家競爭不過低福利國家,低福利國家競爭不過低人權國家。

【多說一點6:民意迫中央:2012香港特首選戰看點/楊曉光】不論如何,梁振英支持率已經拋離唐英年二十幾個百分點。以唐英年當初在選委中的影響力,若其果真當選,則與民意相悖。若唐英年在僭建事件後不退選,現實局面則有「民意迫中央」的意味。而這種局面的出現,完全是兩位參選人截然不同的表現造成的。

【多說一點+後續報道:薛錦波遺體歸來】政府最終在2月16日將薛錦波遺體歸還予薛家。在薛家與政府簽署的「協議書」中,政府支付薛家善後費用90萬元,定性「村民訴求合法無罪」,但對薛錦波的死因,卻是只字不提。 林祖鑾稱,將會發布助村民取回土地的關鍵文件,為薛錦波完成遺願。

【多說一點+讀者來信:中國孩子】本文作者是一位普通的高中生。他在學校臨時放假期間,獨自前往12.12豐縣校車事故現場考察、悼念那些遇難的孩子。個人的苦難,也是國家的苦難,更牽系於每一個公民的情感與責任。「沒有人是孤島」,這位同學用最好的方法詮釋了現代公民的含義。

alt : http://65.49.26.238/media/SunAward_01_issue012.mp4http://65.49.26.238/media/SunAward_01_issue012.mp4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