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素敏 | 评论(0) | 标签:所见所闻

我今天忽然想到大二讲社会保障概论的老师,瘦瘦小小的短发姑娘,上课声音小。记得有一次说到欧洲养懒汉式的社保制度的弊端,她评论时提到“古人那句话说的好”,我在下面接了一句“饱暖思淫欲”,她含笑一点头,脸微红,“对”,没再展开。

后来她考上人大郑功成的博士生,课堂上公布这消息让大家深受刺激。班里有同学崇拜她,她也算是离我们最近的励志典型。我对没有幽默感的人不感兴趣,所以女老师一般都不是我的菜,但是后来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她趴在一群考研复习的学生中间,桌上厚厚的几本书,眉头深锁,认真的态度让人惭愧,印象极深。她透露自己的小心思,决定考博之前谁也没说,是因为怕给自己额外的压力。暗地用功,一鸣惊人,喜悦和成就感更强烈吧。我一直很佩服这种人,他们对成功好像总有感觉,不免让像我这种自认为用力而不出成绩的人无法释怀,叹一句人各有命罢了。课程结束的时候,全班同学拽着她在草坪上合影,炳哥和老马他们宿舍的人把她围在中间,像是被壮汉挟持。

她还讲过她在上海工作的男朋友,耐不住我们一群八卦学生的央求。说是高中同学,很久以后的一天他突兀的出现在她教书的学校,就被搞定了。依然是轻描淡写遮不住气壮山河的效果,至于其间的细节和感情发展的起承转合忽略的恰如其分,因为这大量留白足够让热衷浪漫幻想的人任意填补,直到词穷。

那时候“文艺”这个词还不像现在这样用的频繁和泛滥,但她无疑算女文青的一类。长相清秀,粉黛无施,再调皮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对她下手,因为她太弱小。我有时候怀疑女人的体型和内心是不是反比例的关系,因为身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越是娇小,越是能量强大,这大概才是积蓄知识和思想的应有状态吧,而体格健壮、简单聒噪的人恐怕只在打架吵嘴的时候最有用(中枪的请自行躺倒)。

再后来听说她去了德国,一直崇拜她的欢欢也如愿考进了人大,提到这点又忍不住自惭形秽一番。大学讲过的课程我真是一点没记住,关于课堂上那些很二很二的场景倒是想起来都恨不得把当年的同学拉过来一个一个记忆清除一下。她的课堂亮点不多,总喜欢讲她认识的很牛逼的人。比如她那个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的男友哥哥,还有在瑞典、挪威、爱尔兰等地读书工作的同学。她对斯德哥尔摩无限向往,边讲课边展示她同学发来的那些北欧小镇的图片,大雪覆盖下的小木屋里透出温暖的亮光,美丽宁谧的让人口水直流。那是她的梦想和天地,她也确实为之披荆斩棘矢志不渝,并且最终有机会叩开那世界的门,欣赏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之所以在许多年后的下午想起她小巧的样子,是因为我还有心思提到梦想这个词。只不过当年希望的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从事何种职业,现在统统变成了怎么去走脚下的路。前任老板说过一句挺实在的话,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读过的书和遇见的人,当然这话也可以认为是没说。总结工作一年多来的种种心得,最让我不安和恐惧的自己没什么变化,这是不是代表没有进步?然而实际上自己一直是倔强的,别人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是经过别人的实践经历得来,可以参考但不能照单全收,读书可以娱乐但更多是用来解惑和提升自我的辨别能力,与人的相识相知还是气场相投志趣相近为前提,“积累人脉资源”这话,我还是没能领悟。所以在繁琐和功利的工作之余,与一个有趣的同事能聊点形而上到大和空的话题,在他说到“尽管30岁了,我还是愿意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别告诉我世界是什么样子,我要自己来看看这世界是什么样子”时,在内心偷偷与之击一下掌,暗自惊喜。

灰暗的时候我曾把2012当作最大的安慰,那时候是自暴自弃想着能有机会和世界同归于尽,现在要把人生当成一个长镜头,远处是模糊的梦想和天地,近处是季度末的工作指标和桌上几本厚书。

此处切换回那年的大学课堂,晓芳老师(上文中的她)宣布要重新捡起当年半途而废的日语,同学在台下表示怀疑,她也不多言,只说一句:我一定要捡起来。她大概已经学成了吧。

2012年,别枉我忽然想起一位大学老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