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是个聪明娃

作者:阿兰

来源:CND

来源日期:2012-2-19

本站发布时间:2012-2-20 5:25:37

阅读量:2次

  韩寒有没有代笔,这是一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在韩寒肚子里。但整个中文网络都在猜,CND也沸腾了。

  两军对垒,各执己辞。证明起来不那么容易。一旦证明了,那可就不得了了。

  真相只有一个,目前还在掩盖着。两种说法,摆在那里:

  (A)有代笔,学生娃韩寒早期作品是大人写的。

  (B)没代笔,韩寒被冤枉了。

  如果B为真,韩寒不得了。经得起打假英雄方舟子的打假,过得硬。韩寒还是韩寒。方舟子就是个品牌。方很少失手。方说假,大多就是假。但方没从没有说过自己是100%正确。就算99%吧?把那1个名额最终给了韩寒,方舟子也不算丢人。老方仍旧是好枪法。虽然不是神奇的百发百中,但依然是99%的好猎手。韩寒还是真才子。当年学生韩寒是个聪明娃。

  如果A为真,韩寒不得了。这个世界,方舟子第一,韩寒第二,世人第三。装13的人装了13年,没人识破,直到出现了方舟子。方舟子说话严谨,到现在也只是怀疑韩寒早期作品有人代笔。“早期”,世人要听清楚,既不是晚期/现在,更不是全部。广大韩粉诞生出现并不在“早期”,是近几年的事了。韩粉并没瞎忙乎。韩寒这些年网上作品,帖帖透满了智慧。批评时政,专打擦边球。网友看了个个叫好:韩寒“油菜花”!其智力在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

  不知怎么,总想起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来。起初是穷小子的亨利·亚当斯,手里拿着别人塞给他的百万钞票,虽善良,但终究是个冒牌货。笑的是观众/看客,傻的是世人,亨利·亚当斯不傻,他很聪明。韩寒是个聪明娃。

  除了上面的AB两种说法,是否还有第三种?阿兰仔细想了一下,呈上来,与网友商榷。权当C。

  (C)学生娃写初稿,大人帮助修改。

  特别是当父亲的,自己有这个能力,眼看孩子被“应试教育”的学校扫出局了,今后该怎么办?这是个问题。父亲能不急吗?父亲如果有文才,能不帮吗?如果不帮那倒不仅是奇怪,而且是不折不扣地不近人情了。

  所以,儿子写了《求医》,《书店》,拿给爸爸过目,

  爸爸提一些意见,甚至直接在原稿上批改。

  寄出去,复赛又写了《杯》,得奖。

  学生娃韩寒还是没有出路,被退学了。拿《三重门》再赌一把。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得和爸爸商量一下吧?爸爸至少要看一看书稿吧?看了能不提意见吗?逻辑同上:初稿是学生娃写(韩寒绝对不是个苯蛋,后面再论),邮寄给出版社的终稿,爸爸的智慧或多或少也加入了。有文学发表经验的爸爸坐视儿子处女作不管,逻辑上,情(亲)理上都讲不通。

  人生的成功,就像开汽车一样,最初的启动最难。初始要靠内在的大功率电能启动引擎。蓄电池给出的瞬间电流一定要足够大。只要带动起来就好办了。用去的电能,还是可以全部偿还给蓄电池的。启动时车内电池不给力,就跨接外部电池驱动,再不行请别人在后面推车。总之这最初一把力很关键。借借外力也不稀罕。牛顿说:上帝最初踢了一脚,宇宙才转起来。最初一脚,太重要了,牛

  顿请出上帝来踢。引擎动起来了,就没有电池什么事了。是不是个好引擎,就看你自己了。汽车不是电车。路子怎么走,不再靠电池了,要靠引擎自己。

  看得出,学生娃韩寒当初也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功课全面亮红灯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叛逆,年龄和性格在那里摆着。二是cut time too fine,韩寒在访谈中说过:当时讨厌坐在教室上课浪费时间,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到读文学写小说上了,以为自己足够聪明,可以象从前那样,考试前临阵磨枪就可以应付及格了。但他cut time too fine了,数理化,尤其是数学比先前更难了,不是临阵磨枪就可以对付得了的。所以他对形势估算错了。三是,早恋影响了功课。这个他不便直接说,但《三重门》中透露了一些。

  B和C是性质不同的,但也是个量的问题。黑白有时也不那么分明,中间有“灰阶”。举个例子,有目共睹:韩寒一头黑色秀发。黑头发不同于白头发,这也是常识。如果有人找到韩寒有一根白头发,那也无妨。黑发韩寒仍然成立。一头黑色秀发(B)加一根白头发(w)仍然等于一头黑色秀发B。不会是一头白发(W)。B+w=B。如果再加一根w,等式依然成立。仍然是:B+w=B,再加一根,依然…,就这样加下去,就这样一直找下去,一直有发现…这就像不断给骆驼背上加稻草。骆驼最后一定被压倒。黑发韩寒也一定成了白发韩寒。这是常理,尽管违背经典逻辑。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有好几个来自中国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们母语是汉语,成年以后出国,嫁给了母语是英语的白人后写出了英文小说,但署名是她本人一个人。作家们的名字我就不点了,这样的作家不止一个,也不乏有大名气的。我们先不质疑是否代笔。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你娶/嫁了一个母语是英语配偶,他/她写了一本中文小说。你能不为之高兴吗?不仅高兴,你能不看看吗?你一定看,而且你还是小说的第一个读者。读完了,你能不提意见吗?你母语就是汉语,你的意见作者(母语不是汉语)能不接受吗?进一步,你可能说起来不如写起来更便利,你也可以直接写给作者看你的意见,你也可以修改小说,你也可以写一小段,你也可以写一大篇,你也可以代笔。

  这里既有逻辑,也有常识。你不关心老外妻子/丈夫的中文小说,你还配做她/他的丈夫/妻子吗?这句听起来有些绕口,但道理是直接的,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如何关心。关心到什么程度,“黑发”什么时候变成“白发”?哪一根稻草把骆驼压倒?其实只有这对异国(族裔)夫妻自己知道。自己去把握,他人也就是猜猜。你想“拆穿”也容易,你可以很容易找该作者小说中的几个英文生僻词单词靠他/她,只要能问个措手不及抑或目瞪口呆,你就可以写文章宣称“XXX自证有代笔”。但我估计多数人可能对此说兴趣不大。多数人兴趣在母鸡下的蛋是否好吃,是不是它鸡“代孕”?究竟起来,既麻烦也无趣。所以,至今没有过,也没有见到对这一类华人英文小说质疑代笔的文章。

  所以,以阿兰拙见:钻牛角找《求医》、《书店》和《三重门》内容、笔法是老是嫩意义不大。韩寒就是个另类,他一直在挑战这个社会现存价值观念和人们的常识。小小年纪的学生娃饱读古今中外,下笔老道,文章过人。这样的阿兰也见过好几个。阿兰初中时,同学一帮子人去郊外游泳,每个人都要写假条骗老师。理由各式各样。一个海读擅写的同学为阿兰代笔编了个假条。轮到他自己了,一挥而就写了一段文言文充当自己的假条。老师拿到了这个假条就抄在了黑板上了,全班同学爆笑“天才假条”。七七年高考不就出了宁铂等几个少年老成、聪慧、饱读古书的娃娃,后来还专门为他们成立了少年班。虽然常常“大未必佳”,但“小时了了”却大有人在。

  韩寒代笔门的焦点应该放在《杯中窥人》的公正性上。这也不难考究,当年新概念作文赛的委员们都还健在,卷子也在,笔迹清晰。只要证实这个命题作文的真实性,公正性。那就可以放过人家韩寒娃了。就目前爆出资料文章看,大家还看不出《杯中窥人》猫腻在哪里。

  一些方阵线的网友分析几个视频,说韩寒一谈到自己作品就说不出所以然,说:“忘记了”。以此证明韩寒有代笔。阿兰也看了这些视频,但结论正好相反。说这些话时,韩寒表情自然、语言流畅,毫无任何掩饰。韩寒是一个反感“装”的人,据说“装嫩”一词就是韩寒最先发明的。他也反感“语文老师”抑或人生导师一样的与人讲话方式。他也放任自己的懒,电脑码字,用逗号代替顿号。“破朔迷离”写了错字懒得查,就急着发了。随后说:”感谢网友校正”就算是了了。他喜欢“酷”,但不知道是不是装酷,懒与“不记得了”是真酷?还是装酷?但他一定认为比扮演语文老师/人生导师更能令他忍受。

  看稍早期的韩寒更容易看出他这种另类性格特点来。2000年CCTV的《对话韩寒》就很有看头。那一年,他出版了两本书,但也被“退学”了。这样重大的两件事情落在了18岁韩寒的头上,真可谓冰火两重天。成人社会,主流异样的眼光,激起他进一步的心理叛逆。现场那天一句“土鸡变凤凰”对他是个不轻的刺激。从小生活在上海郊县的人,没少承受过城里人对乡下人通过目光和语言的羞辱。“土鸡“无疑是把盐撒在了乡下娃娃心上了。这心本来就敏感,自卑。所以,他不想回答书名“三重门”是什么意思,说“我忘了”,顺理成章,一点也不奇怪。十多年前,中国的媒体还不像今天这样更宽松、开放。能上电视,尤其上CCTV的人物,都是主流社会认可的榜样。出了个不学功课的“韩寒”,电视机前的全国青少年怎么看?学校教书老师怎么看?这是个大问题。所以《对话》请来了两位专家学者、青少年导师把握大方向,也请来了“品学兼优”的韩寒同龄人黄思路以平衡局面。(有趣的是虽然几乎全场都用异样眼光看韩寒,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同龄人倒是很谈得拢。所以《三重门》中,差生林雨翔和考试第一名的Susan相爱一点也不奇怪。他们心是相通的—恨应试教育,爱真才。Susan敬佩林雨翔的勇敢反抗,林雨翔也爱Susan的“品学兼优”,门门功课都第一。他也想这样,但他做不到)。《对话》中那个争着说话的麻花辫子“孩儿他妈”非常像是节目组安排的“托”,有准备地专门来质疑韩寒。不能把韩寒树成青少年的榜样,这是节目(也是主流社会)的宗旨。但特别是今天看来,经过十多年的时间考验,你就会看到韩寒面对的是一帮多么可笑的人。我听不懂那两个学者在说些什么。观众有两代人,旧时代烙印深深烙在了他们的身上。他们惊奇新事物出现,旧观念却又抛不掉,翻来覆去,颠三倒四,不知所云。

  倒是台上,台下的两个中学生,看上去他们更懂韩寒。韩寒也喜欢这两个同龄人。他们心是通的。所以,难怪《三重门》畅销,学生娃们排队等着韩寒签名。

  综上所述,可能性有三: A,B,C。阿兰更相信C。

  殊途同归,结论就一个:

  韩寒是个聪明娃。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