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支柱   2012-02-24 16:18 星期五 晴

  杨支柱按:一个大多数人不愿生第二胎或养不起第二胎的民族,灭亡是迟早的事。
  
  
  北京晚报2012年02月22日第35版
  
  
  
   张卉
  
   调查发现:
  
   大城市人生育意愿很低,
  
   农村人生育意愿也很低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许多人口口声声说想要老二,政策允许的话他们真的会生吗?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曾对江苏六县20727名18岁至43岁的育龄妇女做过生育意愿的调查。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即使政策允许,很多人出于现实压力的挤压,也会放弃要老二,那些能合法要老二的家庭,最终真要了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她原以为城乡在生育意愿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没想到县乡一级的生育观念也早已摆脱了多子多福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开始和大城市趋同。
  
   要两个最理想
  
   要不要很纠结
  
   2007年1月,第一轮调查结束郑真真首次看到数据时,感觉难以置信——这两万多人中,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数量均为“1”的占34.87%,两者均为“2”的占40.6%,而22.9%的妇女认为有两个孩子最理想,但是自己希望只生一个孩子。同年的6月,郑真真的团队又回到原地对200人进行了抽样访谈,回访结果表明,很多人表示理想的子女数是2,但说到自己要不要第二个孩子时会犹豫:表示需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自己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帮着带孩子等因素。
  
   这和郑真真的同行在几个大城市所做的调查结论一致。绝大多数受访对象表示:幸福的家庭应该有孩子,这一点是绝对的,但至于要不要第二个孩子,考虑的因素就多了。虽然每对夫妻在考虑要不要老二时,都会提到经济,但经济因素实际上是很灵活的、相对的,是比较而言的,因为无论是收入高的还是收入低的调查对象,都会表示自己经济条件“还不够好”,郑真真认为,这代表了年青的一代希望自己的人生质量不要因为要老二有太大的变化。
  
   现实压力太大
  
   放弃老二计划
  
   为了确认这些生育意愿最终是否落到了实处,三年后的2010年1月,郑真真的团队再次跟踪调查江苏六县,调查的结论非常有意思:那些当初说不要老二的,绝大部分果然没有再生,只有2%的人改变主意生了老二;那些曾表示打算生老二的,只有43.8%说到做到,履行了意愿;这个数字让郑真真非常惊讶。这说明,“不生”的计划基本落实,而“要生”的计划离真正落实还有不小的差距。
  
   此外,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过去人们总是预测,假设政策允许,90%的人会生第二个孩子,但对符合二胎条件的妇女的调查(占总样本人数的34%)却显示: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她们理想的子女数只有1.7;自己愿意生老二的只有1.5,即使假设所有妇女最终都落实了生育计划,平均生育的子女也只有1.3,也就是仅有30%的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最终生了二孩,远远达不到意愿生育的子女数(1.5)。郑真真表示,理想子女数、生育医院和生育计划是逐步接近现实的三个层次,也显示了现实压力之中人们对生育意愿的妥协,当理想照进现实,那些符合生育二孩的独生子女们,在努力地寻找个人生活质量和要老二之间的平衡点,“在中国,养孩子的压力都在家庭身上,我们还不是一个育儿友好型社会。”郑真真如此解释理想子女数、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行为的逐层递减关系。
  
   选择生育二胎
  
   多为情感需要
  
   而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马小红直接针对北京20至34岁的独生子女展开调查。2006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了1000份左右的问卷,其中20%为双独家庭成员。调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无论城乡,1孩生育成为生育意愿的主流,5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理想子女数为1孩;其次,无论城乡,已经有1孩的家庭只有28.4%的城市被调查者和39.2%的农村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要第二个孩子;第三,双独家庭中,只有26.9%的城市双独家庭和36.3%的农村双独家庭明确选择生育二孩。而无论城乡,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是子女成长、天伦之乐等家庭情感需求,而不是经济养老和政策原因。最后,无论城乡,都没有明显的男孩性别偏好。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调查结果与江苏、上海等地的调查结果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不仅大城市的生育意愿很低,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也很低。 J167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