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两本修正中国近代史的书

——《大历史的小切面》与《晚清尽头是民国》

 

   
每个中国学生都会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反复学习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这些年,博客兴起后,人们发现:同样一段历史,钦定历史教材与学者博客所述往往完全相反,于是,黑与白、善与恶都搞乱了。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中国近现代史若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就必须完全解构、颠覆后重写。这是一个艰难的、阻力巨大的工程。需要大家慢慢去做,不要一下子进行颠覆,而是从不同角度慢慢修正,最后,真实的历史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思公这本书,全部以人物为切入点。所选的人,本身非常有个性,再加上思公流畅而洒脱的文笔,极具可读性。我最欣赏其中的《章疯子五骂》和《名士袁寒云》2篇,章太炎和袁克文的形象,那是真的跃然纸上。

     有几个篇章,内容略微沉重,文字自然不能那么飘逸了,但内容会让读者深思。比如《张作霖杀李大钊》,会让你知道张作霖杀李大钊的真正原因,至于是否该杀,读者自己去判断吧。《备受冷落的赛珍珠》,《五四运动中的曹汝霖有点冤》,也是如此。

 

     

     英杰的这本《大历史的小切面——中国近代史的另类观察》,选取范围非常宽。一半以人物为切入点,一半写时局。我欣赏其中的《精神太监纪晓岚》,《谁的大清国》,《四库全书的B面》。

     英杰是陆续写下这些文字的,所以,细细品位,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发展轨迹。比如,《先驱者徐继畲》站在了《〈海国图志〉的孤寂与光荣》之上,《我们曾这样看待洋鬼子》站在了《不准洋夷学汉语的时代》之上。又比如,英杰书中多次谈到李敖,对其评价前后有比较大的差异。这是20年来中国学者对李敖都经历过的变化。李敖曾经启迪了大陆人,现在又被大陆人鄙视、抛弃。李敖自作孽,落到如此下场是活该,但我们并不否认以前的李敖。

 

    对照着两本书看,很有意思。近现代史翻来覆去,也就那么一些人物,却有无数解读。比如,写近现代史,谁也回避不了李鸿章。思公写的是《李鸿章的马关之耻》,英杰写的是《国事还得靠“汉奸”》,俩人都对李鸿章进行了肯定(与教科书不同),这是学者们共同的认识,但两人的角度不同。思公重在绘画,英杰重在思辩。

   两人都写了袁世凯。思公选的是袁世凯枪毙北京市长,英杰选的是袁世凯计杀义和团那段,对袁世凯有比较多的赞扬。都与历史教科书的袁世凯不同。  

  
两人都写到了汪精卫,但都回避了对汪精卫做整体评价。英杰夸了汪精卫的夫人陈壁君,思公则摘取了汪精卫会见溥仪后的哭声。我是很坚定地拥护汪精卫的,与他们二位的态度有差异。 

    英杰此书,最重点的,应该是对北洋海军的解读。当时号称全世界海军10强的中国海军,居然被实力远逊于自己的日本海军彻底击溃,带着十多艘完好的军舰投降。甲午海战过程之愚蠢、结果之屈辱,令人震撼。而对甲午海战失败原因的分析,至今未被中国任何一本教科书做真实解读。

  
思公书的重点,则是对刺宋案的剖析。宋教仁的被刺,葬送了中华民国初期的好势头,把袁世凯逼上绝路,也让孙中山背叛了自己的理想誓言。当今教科书轻率地把刺宋案挂在袁世凯账上,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甲午海战、刺宋案,这两件事情的意义,被现在的历史教材严重低估,并且歪曲。而学者们知道其意义,所以,大家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还原历史真相。英杰和思公的书,是有相当探索意义的。

    

  
两位作者的文字风格差异较大,与其性格、兴趣的差异有关。思公年长,文字飘逸,性格宽容,不紧不慢;英杰年轻,爱憎分明,易起争论且坚持自我。

    英杰在自序中说他研究近现代史属于“票友”性质,这是自谦,非内心话。他很自负。他自己就说过“……在他们所豢养的御用史学家的鼓捣下,一部中国近代史被他们描画得面目全非……深夜读史,每念及此,未尝不感愤莫名。于是,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近代史的翻案文字,将这些文字结集起来,便有了这本……”,显然他自己内心并不真的认为是票友性质。“有时想,我就是那只想着要阻止马车后退的螳螂,明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可还是义无反顾地顶了上去。知我罪我,其惟是书哉?”——英杰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英杰的自负,我是领教过的。有一次我们争论起科举,英杰说“科举是最好的选举”,认为科举是好经,只是被人念坏了。我认为此言大谬,尤其当时大家正在关注台湾大选,更不能将科举与民主选举并列。本来友好争论,后来一些粉丝的加入,导致英杰大怒,愤愤地说了句“你的粉丝太铁杆”,拂袖而去。我欣赏他这种不妥协的性格。

    思公的性格完全不同。实际上,我觉得英杰所说的票友,更适合用在思公身上。思公,是那种“我写故我在”就行了,自得其乐。写书如此,见面也如此。有一次一起吃饭,大家争论起汪精卫,思公的意思,既欣赏部分汪精卫,又不赞成完全为之平反。他的态度显然是:你们跟我观点不同就不同,我辩两句,但不那么急。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面目,被某些人故意涂改、掩饰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挖掘,来关注,我们很多人都在努力。我一直认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史,目前只能在网上。要想作为书来出版,你得拿一把小刀,把文章删改得遍体伤痕,才有可能出版。毕竟有许多人还是有读纸质书的习惯,所以需要一些人去从事“用书传递网络声音”的工作,一项很累的工作。英杰和思公已经在做了,应该得到我们的鼓掌赞赏。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