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都有过沈佳宜

——谢谢你,《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

 

   
沈佳宜改梳了马尾辫,低头微笑着,慢慢走过,用手轻捂一下嘴唇。美得像清泉流过。一群男孩子痴呆地看着她,都想象着她的发型“为我而变”。

   
这个场景让我心里酸酸的,有点嫉妒。中学时代的我,学习成绩不足以吸引女孩,又不像某些调皮捣蛋的男孩能逗女生开心。普通导致被人忽视,那时候,没有哪个女孩为我改变过发型。想及此处,未免伤感。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女孩的名字叫沈佳宜,或者李佳宜、王佳宜,或者其他。也许由于懦弱而没有敢去追过,但心里大都曾经有过。

 

   
一个老男人,眼神迷离地回忆起初恋。经常见到的这种场景,并不让我感到做作,相反,我很感动。被别人感动,或者,被自己感动。(我觉得自己接下来写的东西会很酸,我干嘛要写这些呢?)

   
“恋爱中最美好的是暧昧的时候”。那时候的暧昧,无知而纯情。不像成年人那挑逗式的暧昧。那些年,我们会为对方的一个眼神而兴奋不已,也会为一句话而悄悄哭泣。

   
中学时,男生会喜欢两种女孩:漂亮的,成绩好的。成绩好的女孩气焰都比较嚣张。男生们议论起嚣张的女孩,几乎没有什么好话。其实,多数男生是希望以此促使其他男生讨厌这个女孩,好给自己留出空间。这种小孩子的计谋,一般没什么效果。

    可惜,女孩子总是比同龄的男孩成熟很多,这种成熟让男孩难以招架。大意如此。女孩子往往喜欢比自己年龄大一些的男生,甚至是大很多的男人。这让男生很嫉妒,很郁闷。如同电影最后,沈佳宜终究嫁给了一个老男人。

 

   
这时候的沈佳宜,完全没有了美感,不对,应该说是没有了让人心动的那种美感。少妇自有少妇之美,但我不大能欣赏当年女孩如今的少妇之美。对于当年的女孩,我是不变的萝莉控。

  
那时候,我们内心蠢蠢欲动而又缺乏勇气。10年,20年,30年之后同学聚会,大家最热衷的,就是说当年暗自喜欢哪个女孩。最好能上去拥抱一下,弥补当年的缺憾。

    台湾比大陆开放一些,他们即便不敢疯狂去追哪个女孩,至少能经常跟那个女孩说说话。而我们当年,最兴奋的,就是给哪个女孩传个小纸条。如今的孩子,他们上学时可以跟女孩子说话,放学后可以发短信。他们很幸福,同时,也失去了传纸条的出乐趣。

    敢写小纸条,但很少有胆量去写信。“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为你做的嫁衣?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大陆这曲《同桌的你》让我想象自己写过的长一些的纸条就相当于一封信。

 

    

    无论什么时候的男生,能被心仪的女生不断地用圆珠笔捅后背,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很遗憾,我没有被捅过。但我被心仪的女孩多次说过“你真笨”,“笨死了”。笨笨的我很享受。

   
很遗憾,我心仪的女生没有忘带英语书。即便她忘记了,可能我也没有勇气去把我的书递过去。不是怕老师批评,而是怕那个女孩笑话。如今看完了电影,我多希望自己当年曾经用英语书上演过英雄救美——男人永远的梦想。

 

   
后来我们考上了大学,坐着火车跑来跑去。可惜,没有像他们这样在铁轨上走一段。两个相互动心的人,各走一条铁轨,想象着以后能一直走在同一轨道上。

   
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季节,在一个刚刚熟悉的城市坐上火车,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去见当年那个女孩。至今想起这两座城市,总是下雨的印象。

   
总是想起那时的歌,比如,“面对面两列火车,擦肩各奔东西,也算是命运注定,有相聚就有分离,欧,忧伤的一出戏”。

    
为了见心目中的沈佳宜,会花很长时间,在某个她可能会出现的地方傻傻地等待好长时间。其实,即便终于见了,也就是看一眼,说一两句话而已。已经很满足。

   
很多青春电影,其实是拍给成年人看的。开启成年人的回忆。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的孩子是沈佳宜,或者是追沈佳宜的男孩,请对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呵护。

 

  
沈佳宜的形象,总是让我想起奶茶MM,感觉他们有点相象:

    
这张照片显得很自然,很随意。清纯漂亮的女孩,加上背后随意的男生、黑板、教室惯有的标语……每一次我的感觉都是“美得让人心碎”。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还让我想起同样来自台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后者更虚幻唯美一些。轻舞飞扬那诗一样的语言让人流泪:

    
如果我还有一天寿命,那天我要做你女友。
 
    
我还有一天的命吗?。。没有。
    
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从天堂飞下来看你。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整个浴缸的水全都倒得出吗?。。可以
   
所以,是的。我爱你。。。

 

      
《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我们在虚幻中感动。死亡与爱情碰在一起,往往能创造出让人哭泣的效果。《那些年》,则更接近真实,更能唤起我们当年的记忆。从这个角度讲,我更喜欢《那些年》。喜欢在平淡中的那份青春,那份遗憾,那份忧伤。

    
青春的我们,有时真忧伤,有时故做忧伤。今天的我们,一直都是真的忧伤。

    
我们回忆当年的女孩,其实也是在回忆我们自己的青春。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上大学之后比中学时少了一份清纯,多了一份妩媚。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

     那些年,没有哪个女孩为我改变过发型。

     那些年,我干过太多的傻事。如果时光重新来过,我希望,我还能把那些傻事,再做一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