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念曾的革命

(2012-02-05)

早报导读

 

《百年之孤寂10.0—文化大革命》演员,全长100分钟在舞台上从左走到右。

● 周文龙

漂流记

《百》说的是革命,但最终荣念曾并没对自己“革命”。

《百年之孤寂10.0—文化大革命》演出至一半时,已经有观众不耐烦,大声地喊道:“国王没有穿衣。”讽刺着导演荣念曾的戏是一件国王的新衣,观众是那不愿承认自己不聪明的子民。

  演出交流会上,一名观众也直言他一点也不懂这戏在说什么:“我不知道这些演员在台上走来走去是什么意思?这个戏跟文化大革命又有什么关系?”但他话刚说玩,另一观众却马上反驳说,看不看懂一部戏并非重点,尽管她跟很多观众一样是摸不着头脑,陷入五里雾中,但她仍然很喜欢这出戏。

  接着观众彼此的争辩越来越激烈,有人说这戏的演员太年轻,连文革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去演绎文革的伤痛呢;有人说他觉得这出戏对文革叙述很细腻;有人说这出戏乱来,有人说这出戏是他最感动的杰作……《百》戏剧指导郭庆亮忙于反应这一个个看得懂/看不懂,文革/非文革,好戏/烂戏的争辩,应对现场观众提问和情绪反应。至于荣念曾,他则坐在舞台一角,像个顽童般,乐在其中。

  看《百》演出,台上台下仿佛都是戏,而且台下比台上更精彩。由荣念曾和本地12名演员集体创作的《百》说的虽是革命相关主题,但舞台上只有抽象符号和疏离情绪,不见革命激情;反倒是舞台下一些观众宣泄的愤怒情绪,更接近革命意识。

  但熟悉荣念曾创作的人,都知道他早已习惯《百》演出的诸般评议。打从1982年荣念曾创立进念剧团以来,他和该团已建立一套独特的舞台美学和演出风格,其演出也不断引起许多批评。

  以《百》为例,去年该剧在香港演出时,一些观众便不满该剧只是“一套只有表演者在自爽的戏”“胡乱拼凑符号就当成艺术”,愤然成立“反对资助《百》学生导赏场”的面簿,质疑进念获得香港艺展局资助的合理性。

  相比之下,新加坡观众在演后交流会的情绪反应,就显得平缓多了。事实上在演出结束后,我挺惊讶地发现大多数观众都安静地看完整出戏,中途离场的人并不多。这是因为大家的接受能力强,能消解和进入演出的内在逻辑,还是大家容忍程度高,秉持着新加坡人独有的乖乖静静看戏的个性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