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nfzm.com/content/68252

达沃斯观察:中国离全球化有多远


观察者: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采访整理:南方周末记者 樊殿华

2012-02-02
13:19:55 
南方周末

 

全球新议题:年轻人的就业和贫困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达沃斯论坛,2012年论坛的主题是大转型

我感觉,2012年达沃斯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从最早的一些论坛安排当中,就可以看到这一届达沃斯开始出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某种程度的批判,这样的话题在达沃斯是比较罕见的。金融危机到去年已经三年了,按道理早就应该有这样的反思。但不管怎么样,来得晚总比不反思要好。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大家看到的病症是相同的,但治疗方案却五花八门,也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方案。也就是说,反思过程才刚刚开始,而且由于每个地方都在焦头烂额地忙于解决自己的事情,因此也没有出现一个全局性的解决方法。

另外一点,今年的达沃斯大家很少谈全球大格局的问题,地区主义的议题比较占主导。通常在这样的会议上,很多人会谈全球治理,但今年给人的感觉是,每个地区的人都在谈自己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是欧元区,因为中美两大国的高官都没有出席,而欧洲的首脑去的比较多,卡梅伦、默克尔都发表了公开讲话。欧元问题当然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但我认为核心仍然是地区主义的议题。

还有一点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论坛出现很多场关于年轻人与就业问题的讨论。虽然每个地方都在谈论不同地方的困境——欧洲有欧洲的问题,美国有美国的问题,中东有中东的问题——但合起来,其实是在说这一代年轻人面临就业与贫困的压力非常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各个地方政局都会受到影响。像阿拉伯之春、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都跟年轻人的不满息息相关。往大处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民主、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的未来都会受到影响。虽然每个地区在分别谈,我倒觉得这是个全球性议题。


中国具有全球视野的人太少


另外,作为中国的参与者,我更多地观察中国人在论坛上的表现。我觉得中国具有全球视野的人还是太少了。当然不可否认这种会议本身就是欧美人士主导的,以英语作为共同交流语言,中国的精英阶层在这方面受到限制。但我仍然认为,伴随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和强劲的发展,可能还需要有更多人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全球性的讨论中努力发出中国的声音,我觉得这一点从现在来看还远远不够。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问题的视野还是太狭窄了,跟对方交流时底蕴也不够。很多人甚至都不关心其他领域或者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情。达沃斯其实不单是讨论经济、商业的议题,更有大量创新的思想在那里传播,因为有很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学者,包括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学校长。讨论的议题其实非常广泛,如果交叉地听,其实是可以获得很大启发和新的思考。如果只关注本地区、本领域和自己眼下的事情,等于你没有最大限度利用这个论坛,因此也丧失了参加跨地区、跨领域讨论的可能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