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瀟雨

編者按:低素質、少功德、不講秩序這些由個別人所犯下的過錯,在經過文字和圖片的放大之後,成為全體大陸人共用的名片和標籤。雖然香港傳媒業看似發達,但實在是缺少不同見解發聲的空間,也缺乏包容不同見解存在的雅量。

這一次的「反蝗」事件,我覺得是較長時間以來的香港民粹情緒的一個總爆發。將其稱為是『後九七現象』也許太過籠統,但回歸之後,隨著兩個社會原有的力量對比,在香港經濟的衰退以及近年來內地高企的發展勢頭下被打破,新的社會層級變動引發了再一輪不平衡。

作為一個非本地人,在我看來香港民眾(這個集體稱謂也許不太準確,我也許應該用廣大市民階級會更好一些?)在對待大陸和大陸人的態度上,有一種微妙的矛盾:一方面他們仍保持著優越感,認為自己的城市在發展程度、文明程度、制度保障等方面都優於內地;但另一方面對於自己在發展中可能喪失絕對領先有一種恐慌情緒。

這種情緒體現在,他們警惕甚至排斥著新的勞動力進入香港並抗拒更廣泛的競爭。從所謂的「香港邊緣化」理論的甚囂塵上也可見一斑。這次的抵制「雙非」,也許便是這些因素的一個迴聲。和之前大型的抵制菲傭享有居港權的抗議相比,有人認為「反蝗」並不構成種族主義歧視,但我以為兩次社會震動其實沿用著同一個邏輯。

雖然傳統的種族主義是建基於人種的差別,但在《蘋果日報》上登載的那篇廣告上,我看到的滿是對於大陸人「泛國民性」的指控——包括制度、教育體系、文化習慣、甚至正常商業行為——並以此作為區分人的優劣的依憑。在一份本為反對港府人口政策的廣告內,添加諸多和其毫不相干又沒有任何數據支持的排他性口號,並極盡人身攻擊之能事,這種策略本身便散發著種族主義的惡臭。

這次事件的發展,和大眾媒體的渲染、歪曲、強化有很大關係。這裡的大眾媒體,不僅僅指諸多的報刊(收費或免費)、視頻新聞,也包括網絡空間中的討論區和社交平台。Facebook已然成為又一個民粹主義集中地,並且極有力的放大了負面信息。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反蝗」事件情緒的種子,早在近年來對大陸人和遊客 的宣傳報導中被埋下。低素質、少功德、不講秩序這些由個別人所犯下的過錯,在經過文字和圖片的放大之後,成為全體大陸人共用的名片和標籤。而且我認為,雖然香港傳媒業看似發達,但實在是缺少不同見解發聲的空間,也缺乏包容不同見解存在的雅量。

長期偏食的「餵養」,使得民間意見出現一邊倒情況,也使得中大的周保松老師等人成為眾矢之的。我相信有相當多的香港人對歧視內地人的行為感到憤怒、恥辱,但事實上,的確有人為民粹主義大聲叫好,以相當粗暴的言語暴力繼續貶低大陸人,這些人寫下的話,在facebook上,在討論區中不斷轉發。

我同樣想補充一點。《蘋果日報》上這份海報,這幾天來已經成為大陸網民的愛用品。「忍夠了」文體被冠以不同的標題和內容,就我所見不下20種。 其中只有極少數是回擊香港的歧視性言論,剩餘的多是各城市對其城市生活問題的大表白:有倒苦水的,有唱高調的。除此之外還有不同人群的自嘲。這些挪用與創新,即使是在大聲抱怨,也沒有『討伐』異己的意味,反而是釋出一種草根的詼諧。而在這新一輪「忍夠了」排比之中,一種狂歡式的氛圍也消解了這個詞彙本身所具有的攻擊性。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