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獨立媒體 | 评论(0) | 标签:香港, 港漂, 摄影, FuYiwen

文:Fu Yiwen

受访者:Eve Yao,2008年到香港,曾就读于香港大学新闻学院,后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做过杂志编辑、NGO的策划人助理,现任《信报》财经新闻翻译。除了本职工作外,她一直坚持part-time做普通话家教老师,每日穿梭在报社、家教点和自己在北角屋企之间,她是最典型的80后港漂:单身、合租、经济独立但仅能养活自己。三年前,她以身边同学为对象,拍摄了一组反映内地学生在港生活的照片,她称这组作品为《From Mainland to Hong Kong》

访问人:Sabrina Fu,现为香港凤凰卫视新闻编辑,Eve Yao的硕士班同学兼曾经的同屋,也是《From Mainland to Hong Kong》的被拍摄者之一。最近她访问了老友,从三年前的那组旧照片聊到了近日于中港之间爆发的一些列冲突。

S:三年前,你拍摄了一组From Mainland to Hong Kong 的摄影作品,拍摄对象是一群来香港学习的内地学生,怎么会想到这样一个主题?

E:选这个主题当时倒没有想到有什么社会意义,是身边的资源,因为我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他们在我面前是比较放松,没有伪装的,而且我感同身受明白大家的处境是怎么样的。从照片的角度来说,它有人物故事,并且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非常有意思。拍了第一个发掘有第二可以拍,好像就变成一个系列故事。

S:和被拍摄者交流,你会问他们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E:大致会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比如“你喜欢香港吗?”每个人不会立刻给一个答案的,因为每个人对香港的感情很复杂,包括我自己对香港的感情也是很复杂,他们在这里是有爱有恨的。这个问题会带他们去思考为什么要来到香港,来了以后心里的落差是什么样的?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当他们在思考的时候,会带出自己的情绪,这在拍摄的时候会很有意思,如果沉溺在这种情绪状态中,我觉得会有一个很好的画面。

S:你刚刚说他们对香港“有爱有恨”,这仅仅是到另外一个城市生活的原因?还是更多的是从一个内地城市到香港?

E:我接触那些被拍摄者本身都非富二代,所以他们来香港和农村人来上海的感觉类似:面临更高的社会要求,相对在就业过程中还有一些歧视的成分在,他们来之前的期望和实际上接受到的事实很不一样。这和内地城市之间的迁移不一样,是相当于一个不发达的地方到一个发达的地方,一个不太厉害的人和一些很厉害的人一起竞争和抢饭碗。

S:就你本身而言,来香港之前的期望和事实之间哪个部分差别特别大?

E:最大的感觉就是香港是个人才竞争很激烈的地方,竞争力最强的是香港出生说广东话,知道一点中国的事情,在国外读了高中、本科甚至研究生后回港的香港人。他们的适应力最强,英文非常好,读的是最顶尖的学校;接着是一批海外出生的华人,他们对中国没有了解,但他们是顶尖学校出来;还有一批是内地人,但本科就在海外的长青藤学校就读,读的都是金融、法律等专业领域,毕业后直接进入香港工作;再接下来就是香港本地的local;另外还有一批是从深圳广州来的内地人,他们适应能力比较强,广东话很好,他们也能留在香港做一些基层的工作。面对这些竞争,特别是前两种,比较好的资源都在他们身上,所以当你希望在香港好好开展一番事业时,面对这些竞争力,会有很大的落差。但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义,你看到落差,调整心态,再努力奋斗,这样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S:回到你拍摄的那组作品,我仔细看后发现你很善于利用空间,而香港的空间非常狭小,你在拍摄中有什么样的感触?

E:在这组作品中,我自己很得意的就是对空间的处理,我觉得特别特别好看,很美,香港首先是一个城市,你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东西,大多都是以逼仄的城市环境为背景。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我们有这样的不安:在狭小的空间中寻求自己的位置,寻找所谓的平衡,在很拥挤的环境中求生存,并且保持心态很平衡的去生活,都因为它的“小”带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我比较喜欢的构图都是对比的:比如人在昏暗的街道和楼梯上那是在石塘咀拍得;还有在万家灯火背景下,一个人异乡人站在那里;还有在中环华丽的场景。这种反差和对比是令人不舒服的,不像在欧洲你能看到的大自然,有点千篇一律。这是一个逼仄的城市,你在这个城市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种照片中的对比,(被拍的人)有情绪在里面。

S:你刚刚说内地学生在香港有“压抑的感觉”,但最近发生的中港冲突中,香港人看内地人已经不是表现出“压抑”而是“爆发”,为何有这种错位的认识?

E:这是两类人,一类是在香港生活的内地人,他们在香港的生活并不好,当然会有一些很有钱的人,但我身边绝大多数还是和我一样,靠自己努力奋斗,来香港读书,喜欢香港生活而留下。而香港人所怨恨的是内地人到香港如暴发户消费,并趾高气扬,狠三狠四的内地人。但他们有些把两批人同等化了,他们在车厢内看到内地人,不代表所有的内地人,更不代表在香港生活的内地人。

S:那你怎么看发生这一系列矛盾,特别是“双非”事件?

E:我同意香港人会觉得自身的资源是被侵占了,这个口子(港生婴儿成为永久居民的移民政策)开得太快了,并且没有太多的条件,这太容易了,一个内地产妇在香港生子后,孩子就成为永久居民,将来就可以和本地人争资源而且这和一个内地人留在香港七年去换得一个身份不同,因为后者为了获得香港身份必须要付出很多。

S:他们付出最多的是什么?

E:青春,还有机会成本,比如你如果回到内地可能会有更好的事业发展,但在香港会被人压着抬不起头做事,又没法融入进去。但我觉得这个代价是有必要的,这就是换一个身份的代价。但如果你跟我说,另外一个孩子,因为父母花了十多万就可以成为香港永久居民,我觉得这并不是太公平。

S:那就是说“双非”政策不仅对香港本地人是不公平的,对在香港捱七年的内地人也是不公平的?

E:我首先要说的是,我从来不期待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更何况这不是我们任何人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事情,这是一个政策,我希望定政策的人能思考得多一些,而不是我们普通人去反抗或者互相攻击,希望政策制定者能有长远的目光,借鉴国外在移民政策上的经验来做决策。“双非”是很复杂的问题,香港人可以看作内地人来争资源,但这也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眼光,一个香港人也可以去内地生孩子和发展,没有必要激化成为两地之间的矛盾。

S:你对香港怀有怎样的情感?

E:我还是很喜欢香港,我喜欢它的法制和文明,一个文明的人应该知道入乡随俗,香港人指责内地人不能再车厢内吃东西是完全没有错的。不因为你在这边花钱了,就可以不遵守当地的法规。事情升级到两地之间相互攻击,有内地人骂骂咧咧“如果不是很多人在香港买东西,香港经济就搞不好等等,”–这完全是两回事。不管你多有钱,不管你给这个地方贡献了多少,你来香港就应该遵守香港人的法规,我觉得这是内地上身上价值观的缺失:不觉得法规是很重要的东西。

S:作为内地出来,在香港高校受过教育的这批人,你也是其中之一,可以做什么让这种矛盾缓解?

E:我不是一个意见领袖也不是激进的运动分子,但我能做的是给身边的香港人一个sample:虽然我是内地来的,但我的意识和认知和香港人是一样的,我们一样都可以是文明的人,那渐渐的香港人会对内地人的印象和观念会改变。而由理性的香港人会明白:内地人并非全部都是不文明的,他们会细分来看。并且如果我有家人或朋友来香港,我也会传递同样的信息给他们,比如说我妈妈就很喜欢香港地铁内秩序干净,而她回去后会告诉内地的朋友,香港是怎么样的地方,我觉得也是很好的事情。

(文章及部份图片刊登于2012.2.12《明报》星期日生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