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

林书豪效力美国NBA一夜成名

继姚明之后,又一个亚裔球员站上了美国NBA的舞台!

在今年二月五日以前,台湾除了篮球迷之外,认识林书豪的人不多,但是这几天,台湾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林书豪;台湾人为他疯狂,纽约人为他喝采,全球媒体开始注意到他,连马英九在对新内阁谈话时,都期勉新阁员能效法林书豪,发挥团体的战斗力。

杰出表现,血缘认同

台湾会对林书豪这么疯狂,最大的原因在于血缘上的认同。林书豪的父母亲是道地道地的台湾人,早年从台湾赴美留学,父亲是半导体工程师,母亲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他们移民美国后,在加州生下林书豪,所以林书豪,虽为美国籍,却与台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台湾人对林书豪除了有亲近感之外,对他的表现,之所以感到惊奇,还在于他突破了体型与体能上的限制。美国NBA一向是白人与黑人的天下,即使是姚明,在NBA能崭露头角,与他229公分的身高优势,有相当的关系,但林书豪191公分的身高,并不出色,他却能打出漂亮的成绩,着实更难能可贵。

而林书豪在NBA闯出名号的故事,是如此地峰回路转,更像是一部励志的电影,打动了更多不是篮球迷的台湾人。

选秀落榜,坐冷板凳

虽然林书豪在高中时期已是当地出名的球员,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参加NBA选秀落榜,靠着测试才进入强人环伺的NBA,但他进入NBA也没有获得太多的重视,一开始他与金州勇士队签了二年的合约,平均贡献2.6分、1.2个篮板、1.4次助攻、1次抄截,这些数据并不漂亮,因为他平均出赛时间仅仅只有9.8分钟,等于是个坐冷板凳的球员;后来勇士队把他释出给休斯敦火箭队,在球季开打前一天,他又再度被释出交易给纽约尼克队,迈入他在NBA的第二个球季。

即使像是个人球般地被球队丢来丢去,林书豪并没有放弃,他在纽约没有地方住,只好睡在队友家中的沙发,他要到麦迪逊花园广场练球,管理员根本不认识他,还以为他是防护员,可以说是丝毫不受重视。

一直到他在2月5日这一天,幸运之神眷顾了他,在对纽泽西篮网队时,他中场替补上场,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在NBA中,他获得较长时间的上场机会,结果,在35分钟内他拿下25分,7次助攻和5个篮板,协助尼克队以99比92逆转胜,打出生涯代表作,终于开始获得媒体与NBA的注目。

接下来四场比赛,林书豪也没有让人失望,他都获得先发上场的机会,特别是在与洛杉机湖人队的比赛中,他面对小飞侠Kobe Bryan丝毫没有惧色,以38分7次助攻,压下Kobe Bryan的34分1助攻,赢得满堂喝采。

终场三分球,全场轰动

林书豪也十足地吊人胃口,在他连赢五场比赛之后,林书豪的球迷开始为他担心,担心他成名以后,只要他出场,NBA丛林里其它球队一定会盯死他,在这种情况下,林书豪还能再创佳绩吗?就在他的第六场比赛,与暴龙队对阵时,第一节开打,他一下被抄球,一下被盖火锅,正当所有人开始怀疑,难道林书豪的NBA神话就此结束了吗?没想到,就在第四节,林书豪又带给大家惊奇,最后0.5秒的一记三分球,让尼克队逆转胜赢了暴龙队,连暴龙队的球迷也激动地站起来替他欢呼。

林书豪有另外一个绰号,叫哈佛小子,缘于毕业于哈佛大学。事实上,原来他高中毕业后,是想申请UCLA、史丹佛大学,但这些篮球名校没有接受他,反而是哈佛大学看到他的学业成绩不错,愿意让他以篮球名额进入哈佛大学,而他在哈佛大学的带领篮球队表现出色,学业成绩也毫不逊色;台湾人教育孩子一向着重学业成绩,看到林书豪会打球,也会念书,更加喜爱他,而林书豪也像时下一般年轻人一样,会搞自制影片,他曾经幽默地拍摄「考进哈佛五大招」,引得许多球迷哈哈大笑。

短短一周内,林书豪就像平地一声雷,震惊全球篮坛,美国媒体甚至为他疯狂造字「linsanity」(林来疯)、「linpossible」(林可能)、「Lincredible」(林惊奇),现在google字典现在更把他的英文名字「Jeremy Lin」,直接输入后,中文翻译就会出现「林书豪」。

这股「林来疯」的热潮,会持续多久?老实说,没有人知道,这关乎林书豪在NBA其它球队「严加看管」下,还能缴出什么样的成绩单?但从林书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风靡全美,富比世杂志网站倒是提供了一些答案。

林书豪教我们的十堂课

在这篇名为「林书豪教我们的十堂课」的文章中,富比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林书豪的沈浮中,看到自己的缩影,至于如何把这些启示应用到生活与工作上,富比世归纳了十个重点:

.当举世滔滔却无人相信你时,相信你自己。

.机会来临时,牢牢把握。

.家人永远支持你,所以你也要永远支持家人。

.找到适合你风格的工作、组织或产业。

.不要忽略了如今你团队中可能存在的杰出人才。

.人们喜欢真诚不虚矫的人,而不是总想模彷别人的人。

.虚怀若谷。

.照亮你周遭的人,他们会永远感念。

.知足感恩,别忘了成功总有几分运气。

.磨枪练剑绝不虚耗,成功无快捷方式。

而你在林书豪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