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品牌

全面建立大陆消费者对「台湾」品牌的信心,让MIT(Made in Taiwan)等于质量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与保护不够。过去它等于是世界的加工出口区,制造业主要依赖出口来支撑,大多数的商品生产皆非以国内消费者为对象。但是在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人民逐渐富裕,中产阶级和红色权贵兴起,国内的消费力和购买力上升,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由是世界工厂亦同时成为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并进而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整合,成为当前世界最大单一市场。

国民消费力的普遍上扬之后,消费意识自亦随着水涨船高。中国大陆的消费者对于商品与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良好商誉的产品则意味着质量保证乃至于文化品味,所以在中国大陆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提升后,境外比较好的产品,理论上在国内产品竞争力不够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进据中国大陆市场。但事实则与一般预期相反,因为中国大陆商品仿冒问题极为严重,甚至无法排除官商勾结或政府包庇之可能性,反而形成以假乱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造成正牌厂商的极大损失,不仅境外产品的合法利益遭到严重侵害,事实上也在变相打击本国正派经营的厂商,使其遭受境外名牌商品和本国仿冒品的夹杀。

本国企业对于商品的研究发展与创新不够以及政府取缔仿冒不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本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中生存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商品在全球市场除了血汗工厂独有的价格优势外,就不可能再有竞争力,而至多只能赚取微利。〈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里提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振兴等等的专项规划,立意虽高,但仍需整顿内部市场秩序与落实对于发明专利、营业秘密、商标、著作等智慧财产权的法律保障才有办法,否则当研发与创新之成果很容易就被竞争者所剽窃,有谁愿意无端投入大量资金在市场风险如此巨大的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呢?这样一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岂不终将沦为画饼?直言之,一个司法不独立的党国权贵资本主义国家,公平的市场秩序和企业商业权益的法律保障,有可能吗?因此,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一代领导人仍然不愿触及根本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建立党政分离、行政中立与司法独立的国家机器,中国大陆市场秩序的基础仍是丛林法则。

面对〈十二五规划〉,台湾的产业界可以分就两方面来努力。第一,由于智慧财产权的法律保障具有属地性,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智慧财产权保障不足的问题无法克服,不管台湾产品如何创新,成果都很容易就被对岸所掠夺,这种市场可以说是看得到吃不到,不必太过期待,因而需要有风险管控的思考,只能把中国大陆当成中间市场,最终市场还是应该放在欧美世界。再者,台湾的品牌除了少数几家,普遍仍然不够响亮,个别厂商未来仍应加强于打造自我品牌与营销,以便于中国大陆消费者的识别,并且等着在市场秩序健全之时抢占先机;第二,政府应作为本国企业的后盾和整合的力量,将国家意象与产品的品牌效果相结合,使全体的台湾企业产品都能受到照顾。比如说日本产品,我们直觉上就会认为它的质量比较好,比较让人有信心;而韩国产品就会给人一种律动的时尚感。这都是一种心理投射作用,消费者将对于该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个的商品消费意识中去了。

台湾产品要进入如此复杂的中国大陆市场,政府就要把它当做是一场保卫台湾厂商权益和建立台湾人声誉的总体战,在两岸谈判中,要时刻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人权法治,保障台商投资,同时也要要求台商对中国大陆担负起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全面建立大陆消费者对「台湾」品牌的信心,让MIT(Made in Taiwan)等于质量保证,这样才能让台湾在〈十二五规划〉以及未来的大中华经济圈中找到市场的利基。

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