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下内容均来自网络,编辑没有做任何删改或编辑。发布这些内容是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重庆的民意,哪怕这是很少一部分人的民意。储建国在他的文章里说,“普通国民从过去的改革中既获得了满足感,也获得了挫折感。有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挫折感日益越过满足感。这是发生革命的重要指标。包括薄熙来在内的许多政治人物都看出了这个趋势,他自己则充当了用旧革命资源来避免新革命运动的悲剧人物。他的去职增加了普通国家的挫折感,加剧了政治危机。”作为国家的决策人,不能一味按民意行事,但也不能不顾民意。编者】

算不算心声

  @凯尚盛鹏:我朋友的孩子是搞新闻的,今天采访重庆市民时他看许多市民在哭,喃喃自语,要十里长街送薄书记。我朋友孩子对他们说,薄书记不会回来了。

  @时光Shawn:在敏感的重庆度过了敏感的一天,连朝天门江面的探照灯都没有开,晚上热情接待我们一天的李总对我说今天是重庆市民最郁闷的一天。

  @酷酷鱼鱼:重庆还会继续保持现在的上升势头吗?如果不能,那谁来对重庆市民道歉。

  @珊珊莎莎:今天对于重庆市民来说,是阴沉的一天,时间过得好慢。明天醒来但愿一切都过去啦。

  @世纪好人:当他眼含热泪仰望星空的时候,,重庆市民开心么?大连市民开心么?究竟谁最开心?

  @小江琪:回想今天發生的事,恍如隔世,早上得到消息的激動,手敲鍵盤都會軟,晚上靜下來,突然好想哭。看了很多關於重慶市民的評論,同感觸。。在體制和法制並未完全健全的情況下,人民是期盼有一個精神領袖的,至少他做到了。而在這場盛宴當中,我們能做的,唯有給個“抱抱”了。

  @译心kenting:还是要向这个帅哥致敬,毕竟他改变了大连,改变了重庆。要出成绩必须敢做,一旦敢做必然犯错。外界对他口诛笔伐,重庆市民却依然挺他。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lupas:去过重庆,是个难得让我留恋的城市,半夜独自走在重庆街头也不害怕,因为当地人对我说,经过打黑,治安好了。了解过房价,确实比许多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要低得多。

  @-有鳯来仪-:交巡警平台的确是好东西,重庆街头治安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倍。

  @JeremyBene:其实重庆人或多或少的都还是舍不得薄走的。回家的时候爸妈提到薄还是满脸敬仰。说薄来了之后重庆变化特别大,上次路过重庆的时候也体会到了这种迅猛的发展,城市的规划,人民的生活与安全感都上了个台阶。这事情一闹,重庆的速度又要放慢了!唉!

  @陕西学联魏开志:我家在四川和重庆的交界处,准确的说是出于重庆的大足县和荣昌县与四川的安岳县的交界处,十分钟的路程,可以进入这三个县。这几年我从边界感受到了重庆变化之大,每年过年回去都能感受到重庆的生机活力,翻过山还是老样子。

  @yuchun_cnd:虽然这5年在重庆呆得很少,但不管啷个讲,这5年重庆变化真的很大,,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神马叫做日新月异。

  @我爱石头小可爱:是的,我们老百姓不懂政治,但是感觉薄书记一来是重庆变化最大的几年,治安是最好的,亲朋好友到重庆来对重庆的变化赞不绝口,我真的自豪。

  @执拗的娃儿:薄爷走了,不多说今后到底他个人发展如何,进监还是入常,高层斗争你我都没能插嘴的地方。只说大学四年每次回重庆,都感到重庆变化之快,政策倾斜力度之大,这就足以让重庆感谢薄爷了。政治上,没有谁的手段是真正清白的,中国现在需要的正是实干家。我也只能说,对中国,我永远警惕和担忧群体暴政。

  @丁良喜:今天正好到重庆旅游,正赶上中央宣布薄熙来调离重庆,王立军事件扑朔迷离,但谁做市委书记,谁进常委,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根本。于是我就一路问问群众对薄熙来的印象,一个没文化的擦皮鞋的老太太的回答很感动。她说:“薄熙来好,修了路,盖了房,重庆变化很大”。

  @沐尸妹子:作为一个重庆人,真的觉得这两年重庆变化很大,治安好了,交通方便了,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挺不厚和J哥//@晖光日新CQ:重庆民众挺不厚及WLJ不是因为他们搞红色文化不是因为其背景,而是他们实实在在让民众得到实惠:安全感、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相对合理的房价等等,这些是民众需要的。

  @豹纹_QueenS:想到薄熙来,我就哭了,记得薄熙来上任的时候我高一,那个时候的重庆让我又爱又失望,一步步的,打黑,建设,五个重庆。让我看到重庆的变化,商业圈的繁华,重庆的美丽,可是现在,我大二,他走了,重庆还是要发展,怎么发展还是个未知数,我只知道,无论多少人骂她,我会说,我爱这个叔叔。

  @Dannie高数补考过过过过过:作为在外地的重庆妹纸真的是觉得悲凉揪心都惆怅一整天了。高中的时候重庆打黑发展经济,公租房交巡警,唱红歌是有点烦,但是让一群退休老爷老太唱红歌总比天天茶馆打麻将好吧??生活的好不好只有重庆人自己知道,不知道那些说什么文革极左思想的人何来这些不着边际的想法,薄书记!愿上天厚待您!

  @潇湘冬儿-sunshine:今天是3月15日,薄熙来被免职了,我很难过,看新闻,看微博,看论坛,看报纸,各种说辞不一,众说纷纭,有褒有贬。不管别人怎样说,作为一个切实在大连生活了三年的人,我和所有的大连人一样爱他,或者这种感情只有真正爱着大连和重庆这两座城市的人才会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变局里的重庆市民(这是他写的新闻)

  这是张书记执掌重庆的第一个周末。

  在成都开往重庆的“和谐号”动车组上,不知是事出有因或仅是孤立的巧合,恰在列车刚进重庆地界,一位旅客用自己的播放器放了首《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瞬时间,车厢里陷入沉寂。红歌,近年来曾一直是重庆呈给外地人的一张名片,但在这段特殊的日子,却无疑变得敏感了许多。

  这个周末,山城终于摆脱了冬日的湿冷,出门踏青的市民打起了拥堂。此时,重庆又刚好迎来了两场体育赛事,分别是在南滨路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和重庆足球队首次征战中甲联赛。

  就在几天前,黄奇帆刚刚主持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已经表态要严防政治性事件的发生。也许是防范于未然,中央电视台原定要对马拉松赛进行全国直播也只得临时放弃。

  翻开当地的报纸,头版一行行醒目的标题冲击着眼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扎实做好五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要坚决拥护中央决定与中央保持完全一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坚决拥护中央决定推动重庆科学发展”“党中央的声音就是定心丸”……

  连日来的官方表态,让人明显感到政府在力图使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而普通市民在接受记者的访问时大多也不愿多谈,只是表达出惋惜。

  但记者仍然观察到,“王立军事件”还是市民街谈巷议聊得最多的话题。无论是居民小区的花园里,还是在记者出席的家庭宴会上,重庆人总在用各种“最新消息”来替他们的老领导“抱不平”。当然,人们谈论的内容也大多是网络上虚虚实实的消息,不过他们对这几年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变的认同却显得实实在在。

  一般说来,新任的地方官都会成为当地民众的关注对象,但重庆市民似乎对张书记的兴趣并不太高。四年前传言薄熙来要入渝,记者就曾听到公交车上乘客对他的“三把火”寄予厚望的讨论;但这一次,来了新书记,重庆人议论的却还是他们的老书记。

  在很多外地人看来,重庆发生的事情或许只是一出高潮迭起的连续,但对当地人而言,这却真正攸关于他们的生活。

  没有得到及时地维护更新,很多路段“五个重庆”的宣传画都出现了破损和褪色,而市民现在最忧心的,却是之前最令他们引以为傲的“平安重庆”。不少人都感叹说市面上的秩序自二月份来乱了不少,斗殴偷抢的开始死灰复燃;而在南山上的一所大学旁,隐匿多年的诱骗抢劫的黑摩托业务据说也又重新出现……

还是表达下痛心 2012-03-1601:34|(分类:默认分类)

  (与阴谋论无关,直抒胸臆)

  为什么今日的山城如此彷徨,街头民众扼腕叹息。

  那是,我们由衷的不舍,更是痛心。

  因为,在重庆人的骨髓里,刻着四个字–重情重义。

  薄书记,不管出于什么目的,

  这四年多来,为重庆做出的贡献的的确确已经超越了所有市民的预期。

  他的努力,他打造的团队,让普通百姓耳目一新,

  一种错觉,那个“为人民服务”的党又回来了!

  在他的治下,

  为官的,收敛了骄阳跋扈,为民的,幸福安定。

  经济、环境、治安、教育、医疗、住房、市场、三农、户籍……

  几乎涵盖所有的名生难题。

  这座城市,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向世界展示着难以置信的新姿。

  我们都知道,他在今年肯定会离渝。

  但是,我们都曾预期,他会是以一种功臣的形象更进一步,

  因为那样,这座山城还可以继续延续他的“恩泽”。

  更重要的,这应该是对他的付出以最好的肯定。

  然而,薄确实是走了,

  但却以这样一种难以名状的结局。

  群众错愕,不知道什么叫做“文革”复辟?

  难道朴素的、务实的老百姓都叫傻子?

  我们更为痛心,因为在大家看来,他的贡献换来的却是委屈。

  重庆人眼里不容沙子!

  以下文章被分享21095次

薄熙来的重庆》–南方人物周刊(来源:李悦茹的日志)

  3万名警员,7000人在参与打黑;为打黑,成立了204个专案组;14个横行多年的黑社会组织被击溃,24名黑恶团伙头目无一逃脱漏网,近200名团伙骨干成员全部被缉拿归案,2000余名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被抓捕。

  司法局局长文强、公安局副局长彭长健、交管局局长陈洪刚、副区长赵文锐、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毛建平、经侦总队总队长陈光明、煤矿局副局长王西平、下面的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徐强……

  一个个权倾一时的高官,因为涉黑,纷纷落马。

  民意井喷–“群众通过手机短信、来电来访等方式,提供线索1.4万多条,其中80%为实名举报”;在著名的天涯论坛上,支持的帖子、评论高达几十万条;有民营企业家为了表达感激,欲筹资1000万,发起成立全国首家“打黑基金”……

  重庆,这座中国西部最大的直辖市,在薄熙来治理下,以雷霆万钧式的打黑,突入公众视野,声势逼人。

  “大人物来到小重庆”

  很多人记得薄熙来2007年11月刚刚被任命为重庆市委书记的时刻,那时,他们对这位即将到任的政治明星,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位旅居法国巴黎的重庆籍华侨,得知薄熙来将履新重庆后,连夜写了8个字,送给薄熙来:鉴史、治官、解怨、富民。

  一位网友则在日志中表达期待:(希望)您把重庆打造成“中国西部的花园城市”;带领我们实现“314总体部署”(胡锦涛对重庆发表的一个讲话)的目标;能提高执政效能并严查腐败,打造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的政府……

  第一次“真实地”看到薄熙来的一个重庆记者,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有些激动”,“没想到,他比照片上看着还要帅!”“他一身深色西装,彬彬有礼走到台上,话筒的高度似乎不够,呵呵,估计在重庆历史上,还没有遇到过身材这么高大的领导。他脱稿讲话极具煽动力……这个感性的薄熙来啊,我喜欢!”

  世界级媒体英国路透社,也对薄熙来履新表示出了兴趣,他们的看法是:“大人物来到小重庆。”

  报道说,“(重庆)这个拥有3000万人口的城市距离发达的沿海地区约有1500公里远。尽管它是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但地缘因素和多家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依然令重庆的发展道路层层受限……这位中国前副总理、革命老战士薄一波的儿子在重庆面临的任务可能更艰巨。”

  薄熙来没有让人失望。

  2007年11月30日,在履新大会上,他向在场的几百位重庆高级干部表示:“党政领导一定要风清气正,取信于民。我已经和开来(薄的妻子谷开来)商量好,决不允许任何亲友以及身边的任何人在重庆图方便、求特权。”

  “如果大家听到有谁打着我们的旗号在重庆办事情,请一定坚决制止并告诉我们。”薄熙来的话,成为第二天媒体的头条。

  治官:“官不聊生”

  一位熟悉官场的观察者用“官不聊生”这个词来形容薄熙来治下的重庆官场。

  履新后,薄熙来将重点放在了治官身上,他认为这是问题的核心。

  他主政重庆的第一把火,烧向了领导和干部–2008年3月,在他主持下,重庆市渝中、九龙坡等7个区县一把手进行了调整,而一年前,一场大规模的调整才刚刚完成,因此“调整格外引人注目”。

  一批官员在2008年的春天,被纪委“双规”,他们是:重庆市规划局原局长蒋勇、原副局长梁晓琦、九龙坡区原区长黄云等。

  媒体评论,薄熙来新官上任,引发官场地震:“7区县换帅,7高官受贿被双规。”有人说,薄熙来一上任便“迅速抓住了阻碍重庆大发展的关键问题”。

  重庆直辖以来,干部多为本地人提拔而成,关系盘根错节。2008年初,薄熙来在重庆基层调研,发现一些重庆干部视野狭隘、素质不高,尤其是对现代经济不熟悉,个别区县领导甚至对经济术语“一问三不知”。

  基于这种状况,薄熙来开始整肃官场,除去“换帅”和“双规”这两种非常规手段,为外界称道的,是他“训官”–举办“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培训班”,学员都是各区(县)的书记、区长,薄熙来亲自上课。

  在培训班上,薄熙来给重庆官员“泼冷水”–历数重庆与中国诸多地方发展差距,直言是“睁大眼睛看中国、看世界”的时候了–“能不能搞好扩大开放,关键在领导,核心在干部”,“重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在薄的强力推动下,2008年3月,重庆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领导小组成立,成员包括4位市委常委。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江西省省长吴新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等都成为重庆市的座上宾–希望他们为重庆官员传经送宝。

  让重庆市民惊讶和兴奋的是,别开生面的“开放论坛”、“青年人才论坛”以电视辩论赛的形式,让官员与群众来了个面对面。

  他亲自出辩论赛题目:“重庆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是政策资金还是思想思路”、“重庆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30年后,重庆与京津沪比肩而行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

  对于最基层的官员,薄熙来让他们回炉深造–2008年,重庆市人事局等下文,要求全市机关单位35岁以下、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在职人员到12所在渝高校进行脱产学习,否则,一律不得提拔。

  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议。有媒体发出疑问:高素质的公务员可以速成吗?然而,在“胡萝卜”(政府给进修文凭的公务员提供补贴)加“大棒”的政策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基层官员走进课堂、捧起书本。

  薄熙来还大规模引进新鲜血液–2008年,重庆市启动《重庆市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5年内面向全国择优选派3万多名高校应届生,充实乡镇机关和农村。

  2009年5月,薄熙来更是将官员赶进了基层–一项名为“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在重庆市轰轰烈烈展开。

  治民:“红色浪潮”

  治官,是薄熙来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民众的治理,薄熙来颇费了一番思量。

  2008年5月30日,儿童节来临前夕,他前往巴蜀幼儿园、巴蜀小学,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50年代的几首“老歌”后,他问小朋友:《歌唱祖国》会不会?

  “不会。”孩子们的回答,薄熙来很失望。

  临行前,他告诫随行人员:一个民族要强盛,培养年轻人昂扬、健康的精气神很重要。孩子们光念书还不行,光搞知识教育,最后可能学成个书呆子……

  不久,重庆市《关于广泛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的意见》下发,“唱红歌”成为各部门在重要纪念日的必要活动。

  《重庆日报》每天在重要版面刊载红歌;重庆卫视开辟红色经典《每日一歌》;一批文艺骨干和积极分子组成教歌小分队,向群众传授红歌……

  仅仅这些,是不够的。

  2008年国庆节前,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突然接到“政治任务”:编一本小册子,口袋书的形式,内容要经典,每月一本。以研究古代文学见长的刘院长,立即抽调院内的相关老师,组织编选班子。

  很快,暂定名为“博雅文选”的小册子完成,但这不符合薄熙来的思路,因为,刘明华等人选的是古典诗词。

  薄熙来的思路是,一定要有“红色经典”。反复修改,3个月后,他亲自定名的《读点经典》出笼。

  在已出到第九辑的小册子中,你可以读到《论语》、《孟子》,也可以看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刘伯承的《出益州》,亦有纪伯伦的《名誉》。

  在序言中,薄熙来写道:“经典应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传世之作,而引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共产党人,也在他们书写英雄史诗之时,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文化经典……有如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

  这套丛书的主编,刘明华教授常会被人问起“何为(点击观看何为影视作品《乱世丽人》)经典”,他的回答耐人寻味:经典也有分别,比如,传统的文化经典,现当代的红色经典……

  能说明薄熙来对这本小册子重视的是:该书出版前六辑,他几乎每篇文章都审读过。最初,书的开张、纸的好坏,甚至封面图案,他都要过问,里面选取的“红色经典”,他更“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现在的《读点经典》,销量已高达30多万册–重庆近6000名市管干部和2万余名各级干部几乎人手一册–重庆市的通知是,全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阅读经典作为人生追求、职业责任、生活时尚……

  薄熙来还鼓励人们发“红段子”–“2009年第二届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他发出首条参赛短信:“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句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

  据说,薄熙来的这条“红色短信”转发已超过1600万次。而2008年重庆第一届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共在民间收集了1万多条原创的红色短信,发送量才100多万条。

  2009年3月,“讲故事”活动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行。著名演员姜昆和王刚声情并茂地为台下的3000余名观众讲述了《难忘的航行》和《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些小朋友见到了那么大牌的明星,激动万分。

  这一切,总导演和总策划都是薄熙来。

  在一次文化宣传工作会上,他透露,自己的目标是,用红色文化来“塑造人”,“抓未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当其冲的是,“领导必须到位”,“领导干部要树立抓文化就是塑造人,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的理念”。

  基于这种判断,重庆市对“唱读讲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提出明确意见:每个区县至少提供1个大型红歌坝坝舞广场;全市所有图书馆至少要提供一间经典阅览室;每个镇街至少设立1个“故事角”;各区县都要设置“箴言栏”……

  重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厅级干部告诉本刊,在一次小范围的会议上,薄熙来提到,之所以在全市开展轰轰烈烈的红色文化运动,是想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进行民众改造。“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进行思想文化建设,换一种说法,就是对人民的思想进行改造。”

  环境:栽绿留白

  走在重庆,会看到很多新栽的香樟或者银杏。履新不久,薄熙来对重庆的定位是,“内陆改革开放的高地”,但这个并不具体的目标“在官员中引发了一些议论”。

  很快,“改革开放的高地”被“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所取代,成为薄熙来治渝主线。

  “平安重庆”引发了“扫黑风暴”,对于“宜居重庆”,薄熙来则从改造旧城开始,“用3~5年时间,投入1000个亿把主城九区的危旧房全部改造”。而“森林重庆”的目标则是,用10年的时间,完成新造林1100万亩。

  “对一个城市来说,怎样做才算’以人为本’、’立足长远’?我看就是要种树,而且要多种、早种。现在就要组织千军万马上山种树。”薄熙来说。

  在这种思路主导下,到下面区县考察,他都要谈到绿化:“绿化城市需要提高树种的档次和质量。”“不要小看种树,树长得干净、漂亮,城市就显得有精神。”“要选择优良的树种,比如银杏、水杉、香樟等。”

  上有所呼,下有所应。

  重庆市铜梁县一年种了4000多棵大树,其中不乏香樟、银杏等优良树种,“县城显得树影婆娑,绿荫处处”;永川“短短一年,森林覆盖率增长到35%”,无论行走在城市街头,还是漫步在乡村小路,处处绿树掩映,鲜花簇拥……

  2009年8月25日,在忠县考察时,薄熙来更是让忠县县委书记朱晞颜和县长刘贵忠对这媒体的镜头举手宣誓:“一定把忠县的树种好!”

  在大连时,薄熙来以治理城市环境而出名,建设了诸多耗水的草坪,而在重庆的栽绿,则被一部分人戏称为“大树进城”。这些大树是否将道路变窄使堵塞状况更加严重,是否遮挡了司机视线造成安全隐患?一位市民如此质疑。

  薄氏风格

  薄熙来治理重庆仅23个月,可已给重庆留下深刻烙印。

  一位熟悉他的官员告诉本刊,薄熙来讲话很口语化,往老百姓的路子上靠。比如,在参加“红色短信”大赛启动仪式上,看到湖南、四川等省市的电信部门也都赶了过来,薄熙来说,好啊,来了这么多兄弟省份,都是好哥们!

  “一个如此级别的官员,’哥们’竟然从他嘴里说出来……”这位官员坦言,他是非常惊讶。

  在“健康重庆”动员大会上,薄熙来拿原卫生部部长高强的名字开起了玩笑,“高强同志虽是卫生部长,但高强、高强,’更高’、’更强’,你的名字已经很接近奥运精神了!”全场近千人大笑。

  接着,薄熙来开起了重庆官员的玩笑:“健康和长寿,是咱重庆人共同的追求,我们身边就有胡健康、王长寿嘛!”全场哄笑。胡健康是重庆市人大副主任,王长寿则是重庆市政协秘书长。

  薄熙来曾说,“咱重庆人体质不错,能爬山,但个头儿不行,居然排在广东之后!咱比不了东北和山东大汉,但要有志气和广东的朋友们一比高低!”全场又是掌声和笑声。

  大部分时间,“薄熙来笑眯眯的”,然而,其强硬、铁腕的一面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重庆出租汽车司机罢工,薄熙来邀请司机代表召开座谈会,媒体直播。在对话中,出租车司机大倒苦水,一位加气站工作人员想推托责任,被薄熙来打断:“好的,你就讲到这儿可以了,今天我主要是听司机们讲。你不要讲了。”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电视辩论赛上,薄熙来是评委之一,最后的点评阶段,看到一位评委点评过分冗长。他挥挥手进行制止:“这不是做报告。”

  到下面的一个贫困县调研,书记、县长都出来接待,薄熙来听完介绍,突然笑眯眯地来了这么一句:都说你们这是贫困县,看你们这身材,像贫困县吗?

  还有一次,听基层官员汇报,这位官员把各项数字如数家珍,汇报得极为顺畅,薄熙来起了疑心,随即打断:为这汇报,你昨天背到夜里几点啊?

  今年4月,多家香港媒体到访重庆,薄熙来出面,港媒们抛出一个问题:重庆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

  薄熙来一听,笑了,说:“你们这不是考验我的政治智慧吗?说出来,把前几任领导都给得罪光了?你们实在要问,不如换个说法,改为,我在重庆最想干哪些事,你们觉得如何?”一脸的真诚。

  当时参与采访的一位记者说,采访前,本来很多港媒对薄熙来充满疑虑,但是经过他那么真诚的一番回答,后来,“很多记者反而很自觉地保护起他来。”

  重庆施政600多天,薄熙来给当地官员留下的另一印象,是他对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经典语录的熟稔–讲话时,随时可以脱稿引用,进行大段大段地背诵。比如,在“宜居重庆”建设动员大会上,薄熙来不但引用了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的诗句,还解释,“重庆有江有山,就是江山多娇!”

  “如果把’五个重庆’都搞好了,我们再登山远望或漫步江边,读毛主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诗句,就会倍感亲切,仿佛他老人家就在讲重庆,对’五个重庆’建设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

  一位热心网友统计发现,仅就公开见报的薄熙来讲话,引用毛泽东的语录就高达31次。

  为何薄熙来如此热衷在重庆推行红色文化,热衷毛泽东语录?

  重庆思想界的多位人士表示,这和薄熙来的家庭出身以及自身成长道路有关系,“他们那一代人受毛泽东的影响很深”,“家庭影响也很大。”

  原辽宁大学校长、和薄熙来熟识多年,被薄熙来视为师长的冯玉忠先生告诉本刊,根据他的观察,薄熙来到重庆,还是“理想主义色彩过于浓厚”,追求完美。“他是所有静止社会的敌人。”冯玉忠说,但“总体上,还是越来越成熟了。”

老薄一去,重庆从此再无市委书记

  似乎是对重庆直辖的讽刺,3月14,重庆在人代会正式通过决议直辖的纪念日,次日,老薄便被宣布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而新闻上普遍采用的动词是撤职。

  从2007年11月到2012年3月,四年半的时间,在重庆漫长的历史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就是这四年半,让世界看到了四个字,重庆模式。

  我91年出生,从记事开始,历经贺国强,黄镇东,汪洋,薄熙来,四任市委书记。不好意思,对前面三位的了解几乎全来自于网络,所以对他们的在重庆的功过是非不多做评价。但我想问家乡人民一句,你们会记住这四个人中的谁?

  老薄的到来,对于重庆的改变,世人有目共睹。

  我来自重庆的某个偏远小镇,小镇以出产刀剑闻名全国,事实上,更多的特产,重庆话称之为杂皮,学名,黑社会。在校园,在大街,在菜市场,在夜总会,杂皮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砍人,敲诈,收保护费。而我们对之,习以为常。突然有一天,所谓的杂皮全部消失不见了。还记得那天哥们儿给我扔过一份报纸,上面是公安局长文强被抓的消息,道:重庆打黑了。

  于是,重庆迎来了自己的太平盛世。

  每走一公里,至少会看到一个交巡警平台,里面的警察不仅仅管交通秩序,也管社会治安,周围出现任何情况,一个电话,三分钟赶到。我曾在一次晚上十二点和朋友喝夜啤的时候,邻座突然打起架来,双方没挥几拳头,一滴血没出,交巡警便赶到,及时进行处理。出动之迅速,处理之及时,态度之良好,令人惊叹。又一次迷路,在交巡警平台前四处张望,尚未前去问路,警察便主动走过来,问我是不是迷路了,然后耐心地帮我指路。

  我曾这样形容打黑的好处,用一个透明塑料袋装10W块钱,在重庆的大街上走,五年前,你会横尸街头,现在,除了会被人嘲笑装逼以外,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打黑的效果,作为一个重庆人都是可以真切体会到的。

  走夜路可以安心,随处都有交巡警平台,

  公交车上看见扒手,可以毅然站出来,不用担心打击报复,

  城管不敢随便打人了,因为百姓有人撑腰了,

  可以这么说,老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庆的民风,让这座城市更具有正义感和勇气,更加充满朝气和活力。

  有人说,老薄在打黑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违反法律的手段。我们姑且假定这是事实。

  那么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著名的悖论:火车在铁轨上高速行驶。突然发现正前方的轨道上有5个小孩在玩耍。此时已来不及刹车。但铁轨左边有一条岔道,岔道上面有一个修路工人在工作。如果你是司机的话,站在紧急转向盘前,你不换轨,火车将撞死那5个小孩,你换轨,火车将撞死那个修路工人。这时候的你,会拨动转向盘吗?

  好吧这个悖论与我们要讨论的事不是那么完美的类似,现在我们做一下修改:正前方的轨道上是五个国家栋梁,科学家,工程师,人民公仆,岔道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

  老薄选择了拨动转向盘,这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获利者,是重庆的人民。我知道你们有好多人喜欢那种胆小怕事,中庸,不作为,只会拿纳税人的钱,养干女儿,吃喝嫖赌抽的公仆,你去喜欢吧,我不阻拦。

  除了打黑,老薄做的最著名的事就是唱红了,这是被众人口诛笔伐的事件,总理甚至在今天点名批评,说这是在重蹈文革的覆辙。对此,重庆人民一笑置之。

  你知道,参与唱红的群众主要是哪些吗?你假装不知道,或者真的不知道,参加唱红的主要是老年人,你只看到,只是道听途说到,重庆全民唱红歌,天天唱,月月唱。重庆人民生活在红歌的海洋,群众对此非常反感。诚然,开始唱红歌的时候,重庆的确是全民动员,但是,只持续了一段时间,没人会傻到拿整个社会的所有劳动力花这么多精力在这上面的。至少,我们全家除了我弟没有一个人参与过唱红。也许你觉得你比老薄聪明,也许吧。

  那,你知道重庆人的业余爱好是什么么?吃火锅?这是其一,其实最大的爱好,是打麻将,小的打,老的更要打,重庆的老年人有多少热衷于麻将桌知道么?那么你去问你奶奶一个问题,打麻将和唱红歌,她更喜欢那个?我奶奶告诉我,她宁愿唱红。

  你们说,老薄太独裁,太左倾,受到文革的影响太重,那么,在中国这个缺乏信仰的国度,民风变得冷漠,麻木,愚昧,如果没有医生给这个社会强行来上一针,我看不到这个社会的未来。

  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

  改善环境,开通轻轨和地铁,大力发展公交,种植各种植物,打黑,医保的推行和落实,对重庆的承诺,老薄在一步步兑现对重庆的承诺,也赢得了所有重庆人的心。

  老薄的确太合重庆人的口味,魄力十足,敢想敢说敢做,慷慨激昂,充满正义感,却又有透露出一丝邪气,那种为达目的,甘愿受千夫所指,为常人之不敢为的邪气,却也是重庆人最钟爱的地方。重庆的这座城市的味道,是麻辣,辣得钻心,麻得掉泪,多么邪乎的味道,却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一个有味道的人,一座有味道的城。

  这四年半,薄熙来和重庆给我们演绎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其个中之精彩,唯有重庆人和老薄自己去慢慢品味。

  看看即将到来的继任者的各种传言,不禁叹息。重庆,珍重。

  只是,在老薄离开的时候,想对老薄说一句:老薄,有空常回重庆看一看,重庆人民会想你的。

  那么,最后一句。

  老薄一去,重庆再无市委书记。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