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中國時報

中國已經崛起,但中國的國際身分卻愈來愈受到正負雙面的評價與爭議,中國與歐美國家的貿易爭端層出不窮、中國海外勞工頻傳被綁架事件、「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紛傳阻力,都凸顯中國的外在處境正面臨嚴重的考驗。

 美國務卿希拉蕊日前在美國和平研究所紀念尼克森訪問中國40周年研討會演說,呼籲北京應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並以實際行動證明中國的崛起符合全球利益,同時還拐彎抹角地指出中國在海外大肆掠奪資源的不當。她引用電影《蜘蛛人》的一句話??「隨著強大影響力而來的是重大責任」,提醒中國不能只做一個有選擇性的利益夥伴,而必須扮演與其國際地位相稱的角色。

 中國自改革開放採取擴張性對外經貿政策後,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許多預測都認為,中國將在10到20年內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近年來,經濟活動所引起的摩擦,屢見不鮮,中國企業收購海外礦產或資源開發,經常造成當地環境生態被破壞的後遺症。歐盟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案例激增,美國針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成立「貿易執法單位」,或紐西蘭民眾強烈抗議中國企業收購該國16處乳業農場等,都讓中國無形中背負了新殖民主義掠奪者的罵名。

 根據歐洲媒體報導,短短十年間,中國企業與移民蜂擁前往非洲,已超過歐洲列強四百年累積的總數。中國在非洲從以往的「救星」,淪為目前的「淘金客」角色,主因在於北京經援非洲出於務實主義思維,完全不受政治價值觀的約束,遑論事前建立應有的行為規範。中國在第三世界的投資,多了些政治經濟利益考量,少了幾分道德訴求。中國對蘇丹或辛巴威等獨裁政權的援助,就如同現在面對敘利亞阿塞德獨裁者一樣,為了堅守「不干預他國內政」的原則,但也失去了國際形象。

 以中國在非洲開採資源的方式與速度,長期下去必然會嚴重影響非洲的生存環境。《黑暗大布局:中國的非洲經濟版圖》一書的3位作者,曾經耗時1年走遍非洲15個國家,最終整理出反對中國「掠奪」非洲資源的現實理由,其中包括剛果森林被砍伐殆盡、奈及利亞河岸受重金屬汙染、蘇丹遍布中資油管或喀麥隆港都出現超級中國餐廳等現象。

 中國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歷朝君主多半重文治而輕武功,更不曾有帝國主義或殖民擴張的霸道行為。就外交政策而言,王道是重仁義,反對濫用武力。孔子所謂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或孟子「不忍人之心」的思想,體現的都是王道精神。鑒於中國崛起已帶給許多國家疑慮或不安,北京近來積極運用文化軟實力,不過是想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內部發展的外部環境。

 其實,中國實現「濟弱扶傾」、「以鄰為伴」與「合作共享」外交路線的捷徑,就是回歸王道思想。中國對外正在改善中的「四種能力」??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形象親和力、道義感召力,目前最需要提升的還是道義感召力。希拉蕊在演說中強調「全球正在注視中國是否會調整其外交政策」,說明了北京還欠缺了幾分與大國責任相對應的自覺和自信。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